首页 >> 资讯 >> 江淮名村  >>正文
凤阳小岗村
【字体: 】【2009年12月28日】【责任编辑:波波金】【阅读:1331 次】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史。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小岗村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的奋发图强精神,实事求是的和谐求真精神,敢为人先的突破创新精神”。小岗村也由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一跃而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小岗村位于凤阳县东部的小溪河镇,“大包干”前隶属于梨园公社,当时仅仅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

    目前,小岗村下辖23个村民小组,拥有849户、3823人,耕地面积8713亩。3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小岗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修建多条水泥道路,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有112户农户通上自来水,修建了“大包干”纪念馆、档案馆和信息中心等;从人均纯收入来看,小岗村2007年人均达到6000元,比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56元高出2400多元,比该村2003年的2300元增加了近2倍,年均增长近千元。随着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家庭都购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基本家用电器和小型农用机械,许多农户看上了数字电视,有4户村民购置了高档轿车,102户翻盖了新房,28户村民搬进了住宅新区。

    客观地说,小岗村30年来变化很大,进步明显。“大包干”虽然激发了农民种田积极性,迅速实现了丰衣足食愿望,但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大包干”本身却难以全面推动小岗村走上小康之路。然而,“大包干”精神永不过时,永远是我们的财富。小岗村的富裕之路仍然需用“大包干”精神去开创,仍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创新。

    经过充分调查和研究,小岗村制定了振兴经济和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确保该村从2003年起人均年收入逐年增加400元以上。

    第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凤还巢”和人才工程,利用在外务工经商的80多名“第二代小岗人”的人才、技术、信息和资金优势,大力推行现代农业。目前,全村95%以上农户都种植了葡萄,总面积达600亩,人均葡萄年收入超2000元;2006年,3名大学生被优惠政策吸引到小岗村,通过从农民手中租地尝试种植大棚双孢菇,当年建35棚,占地28亩,2007年发展到179棚,占地150亩。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养殖业迅速发展,计划养殖种鸡150万只,以龙虾为主的水产养殖面积已达200多亩。

    第二步:以“纪念馆”带动旅游业。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自2005年6月建成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50000多人,实现门票收入100多万元。去年小岗村被省旅游局和省农委确定为滁州市唯一一个农家乐旅游示范村,还被列为省市县青少年教育基地。我县把小岗村旅游列入旅游发展规划,与县内的皇陵、皇城、韭山洞等景点连线、捆绑推介。

    第三步:着力办好工业园,实现小岗村跨越发展。2004年初,组件成立小岗村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打开了小岗村工业经济发展之门。小岗村大学生创业园、外来人员创业园等均初具规模。近年来,第二代小岗人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办起了小岗面业、钢构厂、装饰材料厂、节能电器公司等工业企业。

    展望未来,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小岗村人民将继续解放思想,把大包干精神转化为发展热情,在改革中创新,在发展中突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小岗。

( 来源:先锋在线 )

相关阅读

主办:安徽省人民政府    支持单位: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承办:安徽省气象局
技术支持:安徽智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 皖ICP备05001370号 不良信息举报
总机电话:0551-62290194/455/457 客服电话:0551-62290365 传 真:62290199
E-mail:ahnw@ahn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