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江淮名村  >>正文
黟县西递村
【字体: 】【2009年12月28日】【责任编辑:凌洁】【阅读:1243 次】

    西递位于黄山的西南麓,距黄山37公里,距黟县城东9公里。西递原名西溪,又名西川,因村中前边溪、后边溪、社屋溪等三条溪水由东向西流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间,因村西3华里处设有徽州府专门递送邮件的“铺递所”而改称西递。

    西递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胡姓为主要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据西递《胡氏宗谱》记载,西递胡氏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北宋皇祐年间,胡氏先祖胡士良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秀美,便从家乡婺源带来风水先生勘定测算,将村址选定在中间枕山、环水、面屏的三阳之地。村落后面的山称来龙,山势起伏如同行龙;村落面对有案山、朝山,林木郁郁葱葱寓意人丁兴旺;溪水环绕村落,青龙白虎围绕左右。这种群山环抱的环境造成了一个风调雨顺的小气候,整个村落仿船形而建,有“借水西行,得神助,取真经,从而大吉大发”之意。

    西递初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初雍正乾隆时期,距今已有95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西递在鼎盛时期,建有书院、祠堂、文场阁、魁星楼、庙宇等40多幢,住宅1千多幢,三条大街,九十九条巷子,水井九十多口,一万零五百多人,素有“三千烟灶三千丁”、“桃花源里好人家”之说。西递的版图最高时,总面积是现在的三倍多。

    纵观千年村史,西递确实是山川钟秀,人杰地灵。据不完全统计,从明末清初到道光年间的三百多年里,西递入仕的廪生、贡生、监生多达三百人,还有郎中、员外郎三十多人,县丞二十六人,知县九人知府九人,翰林院编修四人,赐封四品官中宪大夫、三品官通议大夫、二品官通奉大夫七人,上书房行走一人。尤其值得一题的是,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8省在京会试的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尚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在一千多位签名人中,安徽有8名举人,而其中黟县4人里3名就是西递人,分别是:胡殿元、胡嘉楷和胡腾逵。

    西递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村落面积190多亩,现有居民354多户,一千一百多人。由于历史上西递较少受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西递至今仍然保存着明清民居近四百幢,其中保存古朴完好的有224幢。完整的古村落原型和大量的地面文物遗存,精美的建筑文化艺术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代表了中国唐宋以来住宅和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最高水平,被人们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世界上保护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

    西递村曾先后荣获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全国文明村镇等各项荣誉。

    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努力,西递以旅游事业为龙头,全面推动了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发展速度更快,旅游流量和旅游收入每年都以 35% 的增长率递增。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又带来了其它相关行业的兴起,饭店、宾馆、酒楼、地摊、旅游商店、歌厅、舞厅等应运而生,别出心裁地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古玩市场,解决了全村三分之二以上劳力的就业问题,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从不足两百元增加到年人均收入四千余元,同时还为镇财税提供了可观的财政收入。旅游收入增长了,集体积累随之也增加了。集体有积累就有一定的资金兴办公益事业,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旅游公司相继投入了近千万元,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购置了液化气灶,给村民代交四项提留款和教育附加费,兴建了西递小学教学楼、幼儿园、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同时还发给六十岁以上农村老人每人每月养老金80元,给全村古民居和古建筑缴纳保险金,为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村民缴纳人身保险等等。如今的西递村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百姓幸福,先后多次被评为省级文明风景区示范点、村党支部连年被镇、县、市、省授予“先进支部”光荣称号。

( 来源:中国西递 )

相关阅读

主办:安徽省人民政府    支持单位: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承办:安徽省气象局
技术支持:安徽智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 皖ICP备05001370号 不良信息举报
总机电话:0551-62290194/455/457 客服电话:0551-62290365 传 真:62290199
E-mail:ahnw@ahn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