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资讯 >> 农气动态  正文
万象“耕”新不负春 ——气象部门助力春季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字体: 】【2024年03月21日】【责任编辑:泽原】【阅读:2470 次】

  春分至,我国各地陆续按下“春播键”,一幅火热的春季农业生产画卷正由南向北全面展开。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当前,全国春播完成2.4%,南方早稻育秧过三成,黄淮海冬小麦全面返青。

  多地气象部门高度重视春耕春播气象服务,提前筹划部署,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创新技术、产品、服务手段,助力春季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技术新 远程把脉有“利器”

  当前,卫星遥感技术已成为农户种田的“好帮手”,不仅为苗情监测、病虫害情况调查、产量预报、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和预警提供了有力支撑,还为作物品种选择、生产管理、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化、水土资源管理等提供依据。

  在河南多地高标准农田里,气象卫星还和X波段相控阵雷达、L波段风廓线雷达,以及植被物候观测系统、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自动土壤水分站、农田小气候站、作物实景观测系统等先进设备一起,织就一张空天地一体化全天候智能监控网。

1.jpg

  3月19日,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冯塘乡,无人机施肥减少了对秧苗的踩踏损伤,抛洒均匀有利于苗齐苗壮,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让“春管”工作更加高效,为夏粮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李博达 摄影

  同时,今年“新农人”们的“新宠”——无人机飞防、插秧、施肥等新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和效率,也拓展了气象服务的内容与场景:气象部门不仅为无人机作业提供降水、风力等要素预报,还借助无人机的翅膀擦亮监测苗情、天气的“千里眼”。以海南为例,气象专家来到早稻种植区,使用多光谱无人机开展大范围对地观测,为更好地开展分区域、分时段、分发育期为农气象服务采集数据。此外,气象部门还会利用无人机监测灾害可能发生地的作物情况,并在灾后依托基于无人机的精细化灾情信息提取系统,评估灾情、损失,及时向种植户提供农事建议。

  无人机还成为防抗春旱的重要力量之一。去年开始,中国气象局就联合西藏、贵州等地政府及气象等部门,开展无人机增雨(雪)试验,改造后的无人机可直达云中实施催化作业,有效提高作业质量和安全性。3月9日,翼龙-2H气象型无人机在贵州省西部地区成功实施人工增雨首次飞行作业,今后将重点集中在粮食生产关键区域、生态修复保障区、重点流域等区域开展常态化作业,可为春季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2.jpg

图为翼龙-2H气象型无人机准备起飞 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供图

  产品新 定制服务更丰富

  今年春季,在原有的“分作物、分灾种、分区域”全国农业气象灾害格点产品基础上,国家气象中心结合作物分布情况,新增全国公里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产品,并将产品分辨率从5公里提升到1公里,还新增风灾、寒害等12类农业气象灾害1天至10天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让农业气象影响预报更加精细。

  在重庆,市气象部门联合农业农村部门,针对水稻、玉米、柑橘、茶叶等10余种粮食经济作物,构建了高温热害、干旱、阴雨、冷冻害等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可通过“知天·智慧气象为农服务系统” “农业天气通”App等开展基于位置的自动预警,并分类分级明确应对措施,使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防服务产品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

3.jpg

  2月26日,重庆市涪陵区气象局技术人员前往义和街道鸭子村柑橘种植基地,了解今年柑橘长势以及病虫害防治情况,开展柑橘采收直通式气象服务调研。李心雨 摄影

  着眼新变化,提供新信息。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各地早稻播种时间均有不同程度提前,但农户凭经验判断提前量,很容易导致幼苗直接撞上春寒、倒春寒,或无法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在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和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推广的早稻早播技术形成全省示范,去年,气象部门又自主研发建设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估和适宜度预估系统,可面向省、市、县预估春播期间未来十天的气象灾害风险。在浙江温州,气象联合农业农村部门,科学指导农户将早稻旺播期从3月底提早到3月20日左右,帮助早熟杂交水稻延长了在田时间,较一般早熟品种每亩增产40公斤至50公斤。

  聚焦新模式,挖掘新需求。在河北涿州,“鱼菜共作”零碳种养循环技术兴起,气象部门深入走访多个实行这一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的农业基地,根据需求进一步明确不同品种的鱼、蔬菜瓜果生长发育所需的关键气象条件,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保障。在湖南湘乡的多个农业合作社内,一粒粒稻谷从3D印刷播种机中吐出,在白色育秧纸上欢快跳跃,这样省时、高效、高质量的播种育秧方式迅速获得农户青睐。市气象局第一时间跟进调研新技术所需气象条件,帮助农户抓住晴朗、风力较小的天气条件开展水稻3D印刷播种,助力推进优质水稻育秧工作。

  形式新 “云端”种地多便利

  足不出户就能全天候监控大棚种植情况,指尖一动就可实时调节温度、光照等,单凭机械就能精准实现病虫害识别、防治……数字时代下,手机、遥控器已是不可或缺的“新农具”。

  气象服务也乘“数”而上,向有“质”更有“智”转型。

  在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与自治区农牧厅构建的“五联合”工作机制正在春耕备耕一线发挥效益,通过打造1个基础云平台,1个服务云平台,N个服务场景的“1+1+N” 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气象部门还持续加大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模式的推广力度,为“慧”耕“慧”种注入新动能。

  在新疆,“只需要按按键,自治区各地的天气实况、开春期、无霜期等信息都能尽收眼底!”自治区农业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技术保障科负责人张祖莲说。今年,自治区气象部门建成气象农业气象一体化服务平台,具备对区、地、县三级分时段、分地域的精细化实时监测和预报功能,可一键生成服务产品,对开展全链条、伴随式春耕春播气象服务大有助益。

  气象服务产品甚至融入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成为“云端”管理、“掌上”种地的重要助力。

  在浙江,气象部门开发的“天气罗盘”应用场景已融入政府数字农业平台,多地种粮大户和新型农业主体只要打开“种粮宝”“微嘉园”“浙农服”等农业服务App,就能基于位置实时获取气象监测数据;在山东,省气象服务中心牵头研发为农服务科技应用App“锄禾问天”,可感知农户需求,形成个性化气象指标库指导农业生产,还可实现气象预警信息靶向推送,借助省级政务系统,“锄禾问天”实现精细化气象为农服务更广覆盖;在海南,橡胶特色气象服务中心研发的橡胶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割胶指数预测等特色服务产品已全部入驻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智慧橡胶收购平台”,成为橡胶生长管理、生产作业等全流程的一部分……

4.jpg

浙江省气象局开发的“天气罗盘”平湖应用。平湖市气象局 供图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兴起,传统“靠天吃饭”的耕作方式终将被智能化、自动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所取代。气象部门正积极融入进这幅生机勃勃的数字农业图景,奋笔绘下鲜明的科技底色。

  (周爱春、杨楠、张淼、许弋、杨春竹、郭若水、范莉、黄奕廷、谢文琪、林泽微、韩艳君、周聪、李红梅、王祯晗、王惠贞、玉素甫·吐尔公、姚艳丽、李中伯运、吕润对本文有贡献)

  (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作者:叶奕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