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头条关注  正文
农文旅融合 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字体: 】【2023年06月16日】【责任编辑:】【阅读:758 次】

  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将“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工作,其引导传统乡村产业突破原有产业边界及束缚,形成优势资源相互结合、功能相互补充、效益相互促进的新模式、新业态。安徽具有农业、文化、旅游多重资源禀赋优势,近年来,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促振兴样板间。

  以艺术做底色

  提升“颜值”增价值

  三面青山夹峙,一面是徐徐流过的水阳江。宁国市港口镇西村村就坐落在这样一块世外桃源般的山谷平原上。

  青砖石瓦、水榭亭台、青枝藤蔓、绿树红花……走进村内,一步一样,户户成景。

  不过,西村以前可不是这样。“村道狭窄、环境脏乱、经济落后,村里缺乏生机。”2014年当选西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洪清刚回忆说,虽然坐拥林地山场、茂林修竹,但西村的外出务工率却达到95%以上。

  变化始于2016年。那一年,西村成为港口镇美丽庭院创建试点村,拉开了升“颜值”、提“气质”的大幕。洪清刚和村“两委”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大家拆掉难看的窝棚、整洁环境,种花种草,靓化村容村貌。

  在塑优风貌的同时,洪清刚还想方设法跑项目,千方百计争资金,改善全村基础设施。“在村‘两委’的努力下,西村实现了村庄自来水全覆盖,境内主干道全面亮化,完成40余户村民庭院美化改造。”洪清刚介绍,村集体还投资82万元修建了梅山坞、大山殿、桃园三条观光林区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存质量和生活品质。

  “旧墙我们都保留下来了。老屋子其实不适合大拆大建,得修旧如旧,才好派上大用场。”6月13日,在位于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清凉渡行政村的七房村,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承杰向记者介绍改造好的艺术粮仓。

  承杰所说的粮仓曾是清凉渡行政村七房村的一处废弃粮仓,年久失修,十分破败。由于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村庄缺乏生机活力。在七房村,破旧的老屋随处可见。

  2009年,带着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想法,承杰回到家乡七房村租房、改造,给老屋拍照,展示给外地的艺术家,吸引艺术家前来参观采风。

  “我邀请艺术家朋友们一起在单调的墙上进行主题绘画,在荒草地上摆放创意雕塑……没想到这招真管用!”承杰说,村里参观游览的人多了起来。每到周末,都有一批批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陶辛镇清凉渡行政村委会得知后,觉得这是条好路子,于是筹资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清理垃圾和杂草,整治乱堆乱放现象,让七房村变得干净整洁。

  “村里从整治人居环境开始破局,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一开始难度较大,有些村民不理解。”清凉渡行政村党委书记承良连说。他一方面让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带头示范,把自家乱搭建的房子拆掉,一方面自己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掰着指头讲好处,动员村民共同打造宜业宜居、美化亮化的农村人居环境。

  据了解,在美丽乡村整治点建设过程中,陶辛镇投资了300万元,将清凉渡村打造成一个水清、路洁、景美、民富的旅游型艺术村。以前的臭水沟、垃圾地被改造成了生态停车场,健身广场、滨水步道、亲水木栈道、望荷台等一批项目也都陆续建成。

  近日,七房村通往外面的道路正在拓宽、平整。“没想到各家各户闲置的老房子还能租出去,每个月都能收到租金,更没想到这些普普通通的老房子,经过艺术家们涂涂画画,‘颜值’变得这么高。”村民承忠兵十分感慨。

  如今,已经有像承杰这样的24名艺术家入驻七房村。越来越多的闲置农房被盘活,村民们的老屋成了“金疙瘩”。

  以产业促发展

  孵化“创客”富乡村

  离合肥市区40公里左右,有个“网红村”。伴着夏日清风,记者来到长丰县杨庙镇马郢村。

  漫步村内,以公益、自然、农耕为主题的游学营地,文艺清新的咖啡图书馆,读蔬、壹畦趣、马郢农场等一系列农产品乡村品牌展示着这个村落缓慢流淌着的幸福。

  “我们这几年很火,游客络绎不绝。”马郢村乡旅合作社社长王义强介绍,仅研学这一项目,景区今年已经接待近8万人次了。

  马郢,为什么这么火?这得益于“马郢计划”!

  曾经,马郢是个不太知名的村庄。“无山、无水、无产业,一到下雨天更是进不了家,出不了门。”村民孙门启说,村民纷纷外出打工。

  2015年,由杨庙镇党委政府主导,村“两委”和乡村振兴工作组联合公益人士和个人,共同发起以发展现代农业、振兴乡村、关爱留守儿童为主要任务的“马郢计划”。

  8年来,马郢村将“乡村”本身作为产品,引入志愿者和高校等社会公益力量,组织专业社团,通过公益项目逐渐改变马郢。

  利用项目资金,扩建道路、改水改厕、挖掘传统农耕文化、注入文创理念……马郢将城里人向往的“乡村生活”打造成“产品”,搭建乡创平台。

  马郢成立志愿者服务中心,开展支教、文化场所建设和维护、大型活动后勤保障 、服务老年人等公益性活动,为“马郢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创业孵化、政策扶持、资源嫁接,“马郢计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客”和志愿者,将乡村变为“创意梦工厂”。目前,马郢共积聚了农业、服务业、手工业产业链上41家“创客”。

  “我们最初也是志愿者,来村子久了逐渐有了感情,便转身成为了创客。”马郢声学馆负责人王冰波说,2022年10月,公司在马郢的土地上建了一家人工智能声学馆,助力村里的第二产业发展。

  如今,马郢逐渐形成种养、餐饮、住宿、研学、电商、乡村体验等多业态共融共生的生态圈。村里产业发展了,村民富裕了。人均收入从2014年1.2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2.8万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各地在彰显特色、产业融合、优化布局、联农带农等方面下功夫,推动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

  每到油菜花盛开时节,西村村的油菜种植大户潘义胜总会站在及腰高的油菜花海里,满脸自豪。

  “2018年,西村搞乡村旅游,在政府的号召下我就开始种起了油菜。”从300亩到500亩,潘义胜的种植事业是越做越红火,从之前单一种植水稻到现在发展起观光农业。“游客到西村来,看风景,来消费,带动了老百姓的经济收入。”潘义胜说。

  近年来,乘着“三变”改革的东风,西村全面盘活沉睡资产、资源,成立了西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同时对西村旅游价值进行评估,将村集体资产一并纳入景区股份,参与景区运营分红。

  土地“醒了”, 房子“活了”,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创业成“创客”,加入合作社,建起农家乐、民宿,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目前,西村全村共有农家乐11家,民宿8家,几百号村民都参与到乡村旅游的“蓝海”中,村集体经济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1 .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2.32万元。

  以文化添魅力

  留住“乡愁”促传承

  一亩方塘、一湾小溪,一片茶园、一垄稻田,一座石桥、一株古树,一台社戏、一曲山歌,一场“村BA”,一出“村晚”……构成了各具特色乡村文化图景。

  皖南花鼓戏原为花鼓调,为安徽五大剧种之一,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国一带素有唱花鼓戏的传统,西村花鼓剧团创建于 1952 年,1982 年 4 月成为安徽省唯一村级剧团。

  今年78岁的汪德润现任西村花鼓戏团团长。“以前,花鼓戏团缺资金、演员老龄化严重,演出次数也没有保障。”汪德润说。为保护皖南花鼓戏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西村把花鼓戏发展传承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积极出台《关于振兴皖南花鼓戏建立剧团长效机制的意见》,从剧本创作、培育精品、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和支持力度。

  如今,皖南花鼓戏村落改造完成,花鼓戏楼得到修缮,皖南花鼓戏剧院、展示馆、文化广场等一一建成,皖南花鼓戏的创作、表演逐渐常态化、规范化。承载着全域旅游的东风,花鼓戏演出已经成为西村旅游项目的重要一环,主题团建+学唱花鼓戏,当代年轻人亲身参与,感受百年传统文化的魅力,西村花鼓戏“活”了起来。

  与花鼓戏同样出彩的还有农耕文化。为弘扬农耕文化,西村把景观系统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将童年回忆、农事活动、农耕文化贯穿其中,寻找木榨油、打铁、古法豆腐、竹编等老工艺,形成稻田农耕文化群雕、3D彩绘童趣村落、农耕文化村落展示的格局。

  与此同时,西村还建立了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小火车农场,打造农耕文化研学基地,让更多孩子体会农耕的乐趣和务农的不易。

  文化是乡村的魂,乡村也是文化的记忆。在马郢村,有一家面馆的名字十分别致,叫“戏雅苑”。明明是面馆,为何取了一个与戏曲有关的名字?原来,店主邵羚生是一名戏曲爱好者,2017年她作为志愿者来到马郢村就一直扎根在这里,边开面馆,边教周边的村民学唱戏。

  像邵羚生这样的志愿者在马郢村还有很多,有的开了民宿,有的开了陶艺店,教孩子玩泥巴,亲手烧制陶器,还有的开起了农耕文化中心,教孩子们辨认植物,各种创意项目遍地开花。

  “‘马郢计划’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打造健康的乡村文化载体和平台,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杨庙镇党委委员孟凡成说。近年来,马郢采取“志愿者+社团+游客”的微商业化发展模式,通过举办村晚、朗读会、小剧场、赏春大会、丰收喜乐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在增加马郢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吸引了更多游客增加创客收入。

  文化的蓬勃发展为马郢增添了乡村魅力。“中华颂”全国小品小戏公益行、中国曲艺牡丹奖名家进社区、庐剧交响音乐会、巢湖民歌交响音乐会等大型文化演出纷纷走进马郢,在丰富乡村文化的同时,让“马郢”名片得以传播。

  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省许多地方结合实际,走出了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一个个诗画乡村,风貌在变化,产业在升级,村民的精气神更足,不仅让乡村成为“网红村”,也让乡村成为百姓增收致富地,在农文旅深度融合中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李明杰、阮孟玥、刘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