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分析预测  >>正文
蔬菜价格上涨 网友戏称:青菜吃得肉疼
【字体: 】【2016年04月11日】【责任编辑:清风】【阅读:1797 次】

  蔬菜价格上涨,有网友戏称青菜吃得肉疼。《央广财经评论》本时段关注: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

  央广网北京4月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最近,很多地方的城市居民都感受到了菜价的上涨,记者在走访全国大蒜集散地山东金乡时发现,大蒜价格今年又飙升了。一名蒜商囤了7000吨大蒜,陆续出货后,赚了1000多万元。不只是大蒜,其他蔬菜品种近期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

  而据商务部的监测数据显示,上周(3月28日-4月3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30种蔬菜平均价格比前一周上涨0.7%,其中冬瓜、菜花、白萝卜价格分别上涨20.4%、13.6%和12.3%。另外,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今年3月北京新发地市场蔬菜的加权平均价同比上涨46.61%。

  菜价的上涨让一些网友成了段子手,“菜价这是要上天啊!别说肉,我连青菜都吃得肉疼”“这两天,每当我看到那些吃青菜的人,都会偷偷瞄一眼,真羡慕那些有钱人”。

  对此,昨天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近期蔬菜价格上涨主要受天气因素影响,未来随着气温回升和蔬菜上市量增加,预计菜价总体将呈现回落态势。业内人士表示,生长周期较短的蔬菜,菜价回落的时间会较快,生长周期比较长的蔬菜,价格回落的步伐会比较缓慢,预计4月中旬前后,菜价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回落。

  现在看来,除了一部分生长周期比较长的蔬菜如青皮冬瓜、新洋葱、新土豆等需要到5月下旬前后才能够出现比较明显的回落以外,大部分蔬菜的价格在4月中旬前后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回落。菜价能短期回落,猪肉价格却降不下来。但是昨天农业部表示,近期生猪价格持续上涨,总体来看是前三年价格长期低迷的反弹,具有恢复性和补偿性。后期猪价维持高位应是今年的常态,但是暴涨可能性不大,不存在暴涨的基础和动力。

  有评论指出,菜价上涨固然与季节、天气等因素有关,但流通环节的不畅和生产方式仍未转变,也对蔬菜的有效供给造成了很大影响。为此,应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市场和政府两手发力,推动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就此话题做出解读评论。

  经济之声:对于蔬菜价格的上涨,也有网友戏言,沉寂了四五年的“蒜你狠”又要卷土重来了。按理说,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价格的波动很正常,但是隔一两年就会出现一次这种幅度比较大的波动,背后除了季节原因,在生产和流通环节,这些方面的因素是不是我们也不能忽视?

  赵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就是供求关系和种植周期之间相互影响,导致价格的大起大落。比如最近涨得比较狠的大葱价格,2012年大葱的价格就曾大幅度上涨,导致很多葱农扩大自己的种植面积,而接下来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三年就出现了供过于求,大葱的价格大幅度下降,特别去年一季度,价格跌到了低谷,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葱烂在地里,无人收购。连续几年的滞销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因此就大幅度减产。再加之生产上的小年,总的种植面积大约减少了2/3。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在出口方面,大葱出口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区市场的销量还是非常好,因此就影响了北方大葱的市场供给,导致了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所以我个人认为,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和流通的确是有关系,但是流通更多的是一个表象,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种植方面组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市场一有波动就会在种植面积上大起大落,从而最终使得供求关系发生剧烈的变化,导致价格起伏不定。

  经济之声:您觉得要推进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现在政府和市场分别应该做什么?

  赵萍:有两个方面比较重要,首先对于信息的不对称,政府一定要解决,如何解决?一方面要让信息衔接得更好,比如通过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对接的方式,通过订单农业使农民能够按需生产。第二,针对种植户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应该由国家推动农民去发展农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化程度提高之后,对于市场的把控能力就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能够预测市场,从而使自己的产量与供给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更好。第二,会有一定的价格话语权,比较容易保护种植户的利益。第三,一旦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由于农业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高,他可以投资,比如建设冷链去延缓上市,对过剩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从而使市场在短期的供求关系不会出现特别严重过剩,这都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

  经济之声:要让农民按需生产,有关方面的监测预警还有调控的措施应该更科学,按理说在现阶段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的流通速度已经是前所未有的快了,您觉得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加强什么?

  赵萍:应该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互联网其实最有利于C2B的发展方式,也即订单农业,按需生产,根据大数据的情况去预测未来的需求走势,这样就和线下的农超对接模式一样。第二,提倡更多个性化的需求,将一些小众的品种也推广上市,需求分散化后就会避免供需之间结构性的不匹配问题。
 
  经济之声:菜价虽然高涨,但流通环节的利润并没有提高。市场地租、运费、人工、包装等成本是固定的,菜贩原来每天能卖不少菜,算下来毛利多,但现在菜价一贵,市民普遍缩减购买量,商贩算上烂掉的损耗后还亏钱。有哪些措施可以帮助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降低农产品储藏、流通成本?

  赵萍:对于流通设施而言,最重要就是冷链建设,也即如果供过于求,流通环节能够提供冷链设备,能够延缓上市的节奏,使供需之间得以匹配,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因此对于菜贩子来说,加强自己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在国家支持下,加强这方面的建设非常有必要。

( 来源:央广网 )

主办:安徽省人民政府    支持单位: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承办:安徽省气象局
技术支持:安徽智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 皖ICP备05001370号 不良信息举报
总机电话:0551-62290194/455/457 客服电话:0551-62290365 传 真:62290199
E-mail:ahnw@ahn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