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分析预测  >>正文
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是怎样铸成的?
【字体: 】【2018年09月30日】【责任编辑:鹏鹏】【阅读:1883 次】

  荆州依水而生、占水之优,具有丰富多样的水生生物资源,得天独厚的水域生态环境,优渥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发展淡水渔业的风水宝地。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荆州渔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在开放中创新,在创新中改革,经过全市水产人努力拼搏、砥砺奋进,渔业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全市渔业养殖面积212万亩,比1978年73万亩增加139万亩;产量109.8万吨,比1978年2.1万吨增加107.7万吨;渔业产值259.9亿元,比1978年0.3亿元增加259.6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产量23.7%,占全国淡水养殖产量3%,连续23年居全国地市州首位。渔业已经从改革开放前可有可无产业嬗变成为荆州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

  解决“吃鱼难”

  改革开放之初至上世纪90年代,荆州渔业在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兴起了开发热潮,渔业资源优势潜力不断得到释放。1979年12月,全国淡水鱼商品基地座谈会在洪湖召开,洪湖被定为国家商品鱼基地县;1981年10月,国家确定荆州为全国5个淡水渔业基地之一,全市渔业开始向精养鱼池转变,并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大、中、小水面一起上的格局。特别是198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以来,我市渔业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期,1978年至1994年,全市累计投资2896.5万元建设国家商品鱼基地503个,面积9万亩,产量4万吨;到1999年,全市渔业养殖面积已增至120万亩,其中精养鱼池41万亩;养殖水面单产325.4公斤/亩,比1978年增加了17倍;渔业经济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5%,比1978年增加15倍;水产品产量46.5万吨,全市人均水产品占有量72.5公斤,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22倍和24倍,成功地解决了“吃鱼难”的问题,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得到了保障。

  完善产业链条

  进入新世纪,已经能够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的荆州渔业面临着新的难题。二十世纪初,渔业发展呈现出产量居上游、产值居中游、加工居下游的尴尬局面,产品结构不优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水产品牌不响亮、渔业功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表现尤为突出。为破解这些难题,2000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速发展水产业的决定》;2002年,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水产业若干政策问题的意见》;2007年,市委、市政府作出“重抓水产”战略,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荆州市水产工作领导小组,高起点科学编制了《荆州市现代渔业经济区发展规划(2007-2015)》,2007年至2010年召开了六次高规格水产工作现场会推动渔业产业发展,2010年至2011年连续两年举办中国淡水渔业博览会,渔业开发力度不断加强,产业链条不断完善,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一二三产业开始全面发展。2010年8月,中国渔业协会授予荆州“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称号。

  上世纪80年代末,石首老河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场、长江四大家鱼监利老江河原种场,先后被国家确定为长江水系“四大家鱼”种质资源天然生态库,种质资源库的建设为我市原良种繁育体系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带动了水产苗种生产经营。1999年,全市人工孵化鱼苗超过100亿尾,苗种销售遍布全国各地,到2006年,从事苗种生产场接近140个,其中省部级水产原良种场6个。2008年6月10日,《湖北省水产苗种生产管理办法》施行,全省苗种生产管理进一步规范,为渔业养殖的快速兴起和发展提供了保障。按照优质苗种供求平衡,良种覆盖大幅提高,种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目标,全市大力推进水产种苗科研攻关、生产经营管理,大宗淡水产品种苗繁育持续稳步发展,河蟹、黄鳝、小龙虾、泥鳅等名特水产苗种繁育取得突破性进展。2008年至2012年,全市对水产苗种生产经营行为进行了从严规范,淘汰了一批条件差、规模小、管理弱的水产苗种生产单位,将101家苗种生产企业规范至75家,初步形成了以荆州区鲟鱼,江陵县泥鳅,监利黄颡鱼、黄鳝,洪湖市河蟹、小龙虾和石首市老河、监利县老江河四大家鱼的苗种繁育布局;建设了湖北省长吻?良种场、荆州市长湖水产良种场、洪湖市六合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监利县天瑞渔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4个国家级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石首老河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场等4个国家级原良种场,湖北公安淤泥湖团头鲂良种场等21个省级原良种场,苗种繁育能力超过250亿尾。

  2007年,全市上下开始掀起秋冬渔业开发热潮,大力实施板块基地提档升级工程,2007年至2009年3年时间,新增精养鱼池33.5万亩,改造鱼池62.5万亩。按照“硬化护坡达标、排灌增氧配套”的要求,全市启动了“标准化精养鱼池改造增效工程”,加强主要养殖基地水电路网配套建设,每年改造鱼池超过20万亩,到2012年,精养鱼池面积发展到155万亩,2017年增加到197.2万亩,主产区水电路配套率达到80%、“三机”配套率达到100%。板块基地建设在标准化改造、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上迈出了实质性的重大步伐,形成了180万亩水产养殖板块基地。

  长期以来,我市渔业以四大家鱼等传统养殖鱼类为主,2006年全市57.6万吨水产品中,四大家鱼37.3万吨、鲫鱼5.7万吨、鲤鱼2.8万吨,这几个品种占比近80%。为解决养殖品种单一、抗市场风险能力低下、效益不高等问题,全市采取“一鱼一产业”发展措施,大力发展小龙虾、黄鳝、河蟹、龟鳖、黄颡鱼、鳜鱼六大产业,推广小龙虾野生寄养、中华鳖与黄颡鱼“18221”养殖、虾蟹混养等模式。2012年,全市小龙虾产量12.8万吨,占全省的42.6%,全国的23.3%;黄鳝产量6.5万吨,占全省的45%,全国的20%;河蟹产量8.4万吨,占全省的72%,全国的16%。

  1999年,全市水产加工企业16个,加工能力仅为1.6万吨,实际加工水产成品6.2万吨,其中冷冻产品5.8万吨,占93%。通过多年的发展,全市水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在质和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2012年,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到52家,其中规模以上3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加工能力45.2万吨,加工成品29.2万吨,用于加工的水产品超过60万吨,加工产值84亿元。

  我市搭建养殖流通销售平台,扩大水产品流通渠道,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到2012年,初步形成了体系完善、功能完备的水产品流通体系,建有各类大中型水产品集散市场29个,水产流通中介组织近百个,水产经纪人2万余人,活鲜淡水产品年交易量达140万吨,销售辐射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以及东南亚、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2008年,洪湖闽洪水产品批发大市场投资1.5亿元新建了江汉平原最大的原产地批发市场,2012年交易量超过38万吨,交易额28亿元,主营产品“洪湖清水”大闸蟹交易额占市场交易总额的70%以上。2012年,国家级淡水产品批发市场落户,标志着我市水产市场流通体系再上了一个台阶。

  唱响渔业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渔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发展思路,全力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2013年,我市率先开始在湖库天然水域禁止投肥养殖,规范了100多万亩湖库投肥(粪)养殖行为;2017年,全市围栏围网拆除任务如期完成,共拆除面积23.81万亩,2.28万亩珍珠养殖全部取缔;22家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实施了禁捕;连续17年来扎实实施了长江禁渔期制度,组织了打击非法捕捞专项执法行动和碧水保卫战“迎春行动”,取得了显着成效。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国家战略下,市水产部门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品牌渔业、科技渔业、加工渔业和休闲渔业,渔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

  突出生态优先,发展生态渔业。早在2010年,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小龙虾产业的意见》;2015年和2016年,该市连续两年召开全市稻渔综合种养现场会,推动稻渔产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迈进;2016年,全市从发展现代渔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高度出发,制订了《2016-2020荆州市稻田综合种养发展规划》;2018年,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小龙虾产业的意见》,提出了4561(即养殖面积达到400万亩、年产小龙虾50万吨、小龙虾综合产值达600亿元、农民增收100亿元以上)的奋斗目标。全市重点总结推广了监利“福娃模式”、公安“月湖模式”等6种典型模式。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54万亩。积极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荆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制订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规范、黄鳝养殖技术规范等地方养殖标准29个,创建省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147个。洪湖市、公安县获得“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称 号,2018年,松滋市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验收。

  突出品牌引领,发展品牌渔业。近年来,全市始终坚持依托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打造公用品牌,实现公用品牌与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有机结合的品牌发展战略,坚持“一会+N节”的品牌实现路径,即恢复举办荆州淡水渔业博览会,县市区举办各种鱼类节会,坚持“做实品质、提高品位、唱响品牌”的发展要求,以品牌引领产业发展。2013年,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品牌创建工作的通知》,建立了渔业品牌建设考核体系、扶持政策和责任机制,形成了部门联合推动渔业品牌建设的良好局面;2016年,市政府提出了“创建精品名牌,推介精品名牌,维护精品名牌”的品牌建设思路,将水产品牌建设工作纳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目标考核,进一步凸显了渔业品牌建设工作的地位。2012年至2017年,我市连续6年代表湖北水产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开展了“荆州好渔”系列品牌评选,荆州味道推介招商大会,组织企业参加了中国食材电商节、亚太水产养殖展、中国国际渔博会等展会,举办了荆州小龙虾节、荆州鱼糕节、“洪湖清水”螃蟹节、监利黄鳝节、休闲垂钓节等节会。2016年,洪湖市获得“中国名蟹第一市”称号,“洪湖清水”蟹获得“中国名蟹”称号,“荆州大白刁”和“洪湖渔家”生态鱼被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7年,监利县相继获得“中国小龙虾第一县”“中国黄鳝特色县”和“中国黄鳝美食之乡”称号。荆州渔业品牌在全国开始唱响。

  突出科技驱动,发展科技渔业。2014年,全市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整合了渔业科技资源优势;2017年,湖北省水产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荆州,签约了曹文宣院士、桂建芳院士等30多名国家级专家教授,与省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紧密协作关系。强化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建设院士工作站4个,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1个,县级水生动物检疫机构6个;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为依托,共取得科研成果30多项;联合科研院所开展了黄鳝全人工繁殖、池塘富氧水槽高品质养殖、鳝鳅家用智能宰杀机制造等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洪湖河蟹苗种本土化繁育获得成功,改变了蟹苗长期依靠从外地引进的历史;稻鳅共育、虾鳜轮养、鳜鱼精养等养殖模式得到快速推广应用。

  突出功能拓展,发展休闲渔业。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大力发展以休闲垂钓、餐饮和体验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是荆州渔业转型升级的一大机遇。全市着眼拓展渔业功能,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节会带动,来推动荆州休闲渔业的健康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休闲渔业基地达到850个,接纳232万人次,实现产值75亿元,?水生态农业等5家企业获得“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

  荆州渔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迁,为全市甚至全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蛋白质来源,改变了人民膳食结构,作出的贡献显而易见。荆州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形成了统一思想、加强协作、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得益于在不同发展时期,能够及时认清发展形势,调整发展方向;得益于广大水产人的不懈努力,辛勤奋斗。荆州渔业四十年发展篇章即将翻过,今后,市水产部门将始终保持初心,克难奋进,坚持生态优先、坚持质量至上、坚持品牌引领、坚持产业融合、坚持科技创新,凝心聚力为荆州渔业续写新篇章。

( 来源:中国水产养殖网 )

主办:安徽省人民政府    支持单位: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承办:安徽省气象局
技术支持:安徽智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 皖ICP备05001370号 不良信息举报
总机电话:0551-62290194/455/457 客服电话:0551-62290365 传 真:62290199
E-mail:ahnw@ahn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