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网:《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意见》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0-06-04
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胡雯: 5月2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意见》(皖政办〔2020〕7号,以下简称《意见》)。 下面,我就有关情况,向新闻界的朋友们作一通报,并借此机会,对大家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气象工作表示诚挚感谢。 一、《意见》出台的背景 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务实举措,对助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2019年12月,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胡春华副总理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对气象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要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也为推进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做好气象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 二是充分发挥气象“趋利避害”作用,更好保障重大战略决策实施和服务民生的需要。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做好气象服务。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复杂多变,气象灾害种类多、频次高,“非涝即旱、旱涝急转”是常态,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威胁。与此同时,我省气候资源优质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意见》的出台,对进一步发挥气象“趋利避害”作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三是贯彻落实省部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进我省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气象工作,2013年以来,在省部共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下,安徽气象现代化得到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水平迈入全国第一方阵,2017年达到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目标。2019年,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安徽迈向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的新征程。《意见》的出台,为全面贯彻落实新一轮省部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气象科技创新策源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我省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意见》的主要内容 ◈ 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我省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提供坚强气象保障。《意见》强调,坚持立足省情、创新驱动、统筹协调、趋利避害的基本原则,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现代化水平稳定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气象服务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应急、救援能力和服务农业、交通、旅游行业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气象装备和人才队伍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 第二部分为主要任务。包括四个方面16项重点任务。一是坚持立足省情,持续提高防汛抗旱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健全防汛抗旱气象监测预警联防工作机制,提升防汛抗旱气象服务精准度。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全面增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支持气象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进生态气象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加强气象关键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测精准化水平。三是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强化城市内涝风险管理,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深化重点行业智慧气象服务,提升突发公共事件气象服务能力。四是发挥气象“趋利”作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健全生态气象监测站网,强化绿色发展气象保障,增强长三角生态系统保护气象服务,助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气象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 第三部分为保障措施。包括加强对气象工作领导,推进“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编制,加大资金、规划用地等支持力度,健全气象法规标准体系,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垂直管理、双重领导”的体制优势,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强与省直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按照责任分工,切实抓好《意见》的宣传贯彻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尽早发挥效益。 答记者问 安徽新闻联播记者:安徽是水旱灾害多发省份之一,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指示要求,请问今年我省和淮河流域防汛抗旱形势情况如何?如何充分利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不断提高防汛抗旱决策指挥的科学性? 从气象水文预测看,2020年全国气象水文年景总体偏差,极端事件偏多,涝重于旱。汛期(6-8月)降水总体呈“南北多、中间少”的分布,江南、黄淮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长江中下游可能发生较大洪水,淮河可能发生区域性暴雨洪水;江淮西部降水偏少,可能发生夏旱。 我省处于洪旱并存区域内;长江流域处于多雨区域,淮河处于西部降水偏少并可能发生区域性暴雨洪水的区域。淮河流域自2007年后已有12年未发生较大洪水,发生2003、2007年型洪水可能性越来越大。 6月份全省都将进入主汛期,梅雨即将到来,是防汛的关键期。但从当前蓄水看,受2019年伏秋冬连旱影响,我省水库蓄水仍未完全恢复。5月28日全省大型水库总蓄水量44.80亿m³、比常年同期偏少1成,其中淠史杭水库总蓄水量18.38亿m³,比常年同期少3成。全省中型水库蓄水6.89亿m³、较常年同期少4成,其中江淮之间北部少5成。我省正值夏种用水高峰期,若后期降雨、来水依然偏少,供水水源将锐减,可能出现连续干旱年这种最不利形势。 因此,今年的防汛形势复杂,既有长江以北夏种用水紧张旱情开始显露的现实情况,又有梅雨季即将到来可能出现的洪涝灾情。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汛旱情研判,做好应对工作。 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对防汛抗旱工作至关重要,是防汛抗旱决策指挥的“千里眼、顺风耳”。可以说,防汛抗旱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依托于天气预报的及时性、精准性。 ◈ 一是依托长期天气预报,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洪涝、干旱趋势,有关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前做好防汛抗旱准备,合理配置有关应急资源,修订相关预案方案,科学调控江河湖库水位,把控防汛抗旱工作主动。 ◈ 二是依托中短期天气预报,开展实时江河、水库洪水预报;针对天气预报和洪水预报,研判洪涝风险点、风险区,可前置抢险队伍和物资,提前调度防洪工程,做好风险区人员转移准备,实现预警、响应、处置三级联动,有效减轻洪涝灾害风险。 ◈ 三是依托小尺度天气预报,对局地强降雨极易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城镇内涝等,及时发出预警,涉及地方及有关部门及时果断采取人员转移等应急措施,可以有效避免人员伤亡事件。 近年来,水利与气象部门不断加强监测信息共享,现有水文网监测站点达5540处,站网密度达到25平方公里每站;开展了气象、水文分区、分流域融合预报,强化灾害风险分析研判,加密重大风险期的预测预报频次,监测预报预警的预见期、有效性、精准度不断提高,为科学防汛抗旱决策指挥提供了可靠的气象与水文支撑。 人民数字记者:安徽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气象灾害种类多、频次高,并且易引发水旱灾害、森林火灾、交通安全、农业灾害等次生灾害,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公众自防自救意识十分重要。针对自然灾害防范,将采取哪些措施落实《意见》要求,提高我省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水平? 安徽省地处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多发。省委、省政府及减灾救灾委成员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积极探索防灾减灾救灾的新途径、新机制,全面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为助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气象条件是产生自然灾害最主要原因,气象部门在全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救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发挥着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前哨”。为了充分发挥气象信息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和公众自防自救意识和能力,应急部门在“大应急”体系建设中: ◈ 一是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深度融入全省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之中。加强了由天气导致的灾害链的综合监测,提高自然灾害的早期识别能力。 ◈ 二是应急部门联合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建立了气象、水利、地震、交通等多部门会商研判机制,提高气象灾害联防水平。 ◈ 三是加强气象灾害知识的科普宣传。政府与社会形成合力,将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将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机结合,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 中安在线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气象工作关乎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十四五”期间将采取哪些重大举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四五”是气象现代化迈向更高水平的第一个五年,我省气象部门将落实服务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坚持科技创新、强化能力建设、推进融合发展,加强“十四五”规划研究,推动重大项目立项,加快推进安徽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力争气象监测更精密、预报更精准、服务更精细,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贡献气象力量。 ◈ 在科技创新方面,围绕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将流域气象、交通气象、生态气象、农业气象等重点领域纳入我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同时,面向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需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升重大战略气象服务保障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研究中心、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产学研用结合,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科技领域的深层次应用。 ◈ 在能力建设方面,围绕制约我省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的新型装备数量少、高性能计算能力不足等问题,积极争取在国家层面的气象事业发展重点项目中加大对安徽的投入力度。同时,在省市县级“十四五”规划的项目体系中,加大气象相关能力建设项目的规划和立项,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支撑我省气象业务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 ◈ 在融合发展方面,将加强与水利、农业、交通、文旅、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各部门的合作,实现信息快速全面共享,积极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气象信息与产品在各相关行业的深度融合应用,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加全面细致、体贴周到的气象服务。 中新社记者: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安徽山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好,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请介绍一下气象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更好服务“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 应该说,我省气象部门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工作,着力在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生态评估等方面,助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 ◈ 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一是为皖江城市带发展规划,绿色城镇化发展规划等,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灾害风险评估;二是强化气候资源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配合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开展全国首批“国家气象公园”试点建设,指导相关县参加“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活动,目前安徽有6个县获此殊荣。另外,从2017年起连续开展“寻找安徽避暑旅游目的地”活动,很好地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三是积极参与城市通风廊道系统,促进城市空气循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助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一是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和评估,与省生态环境厅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二是常态化开展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作业,力争实现污染物浓度削峰,同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秸秆禁烧、森林防火等遥感监测服务,积极助力蓝天保卫战。三是对巢湖蓝藻水华进行面积、强度监测,开展基于气象条件的潜势预警,为巢湖生态治理提供监测预警服务。 ◈ 在绿色发展监测与评价方面,探索形成气象因子与绿色发展、资源环境的关系,形成反映空气洁净度、舒适度、清新度的绿色发展指标,被纳入《全省绿色发展季度统计监测体系》。我省气象部门《构建生态气象监测考核指标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项目入选2018年度中国气象局创新工作。 下一步,将根据《意见》的要求,加强与苏浙沪联动发展,增强长三角生态系统保护治理、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服务能力。 安徽日报农村版记者: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也最为敏感,请简要介绍一下气象服务“三农”工作情况? 气象为农服务始终是气象部门重中之重的工作。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粮食安全、脱贫攻坚等需求,积极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等气象服务,通过多年不断探索推进,我省气象为农服务整体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 ◈ 一是做好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紧扣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重大农业项目,完成了小麦、水稻、设施农业等精细化到县的农业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先后开展了小麦干旱、水稻高温热害、茶叶霜冻害等重要农业气象灾害精细化风险区划,为全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提供科学支撑。 ◈ 二是围绕农业生产“种、管、收”关键农时农事,全力做好农用天气预报服务。我们围绕全年关键农时农事,加强天气气候监测预报,及时为各级政府指挥调度农业生产提供重要天气过程中、短期天气预报与影响评估,加强干旱及小麦赤霉病等重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的监测预报服务。同时,切实做好面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气象服务,在电视、广播、短信等传统渠道的基础上,建成惠农气象APP及微信公众号,已有包括种养殖大户,气象与农技技术人员在内的用户15万人。 ◈ 三是深度挖掘特色农业气候和乡村气象旅游资源,助力脱贫攻坚。推进农业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开展“安徽气候好产品”遴选工作,目前已有砀山、金寨、舒城等贫困县的优质农产品获评,有效提高了这些特色农产品的气候附加值。同时,打造旅游气候资源品牌,推进“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全省避暑旅游目的地”评选等工作,石台、金寨、霍山三个贫困县先后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气象“趋利”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乡村旅游的发展。 ( 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网 )
《意见》共分三部分。
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应急管理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王荣喜
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应急管理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王荣喜
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胡雯
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汪克付
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汪克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