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基层一线  正文
定远县:念好“四字诀” 开辟生猪强县“新航程”
【字体: 】【2024年04月30日】【责任编辑:泽原】【阅读:1551 次】

  定远县始终把生猪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一手抓稳产保供、一手抓产业转型,突出“顶、能、质、链”4字诀,推动生猪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该县连续多年获评“安徽省畜牧业十强县”“安徽省年度生猪调出第一大县”,生猪饲养量始终位于全省前三、全市第一, 2023年再次获评“安徽省养殖10强县(生猪)”,逐步从生猪养殖大县、国家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向生猪产业强县跨越。

  一是聚焦“顶”的设计,握紧“方向盘”。强化规划引领。编制《定远县生猪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文件,打造“132”工程【生猪产业发展研究平台;种猪繁育、优质商品猪生产、生猪屠宰与深加工3基地;粪污资源化利用、饲料生产加工2中心】。强化标准制定。先后发布《定远猪种猪饲养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以及《淮猪》-定远猪国家行业标准等,促进了定远生猪质量的提升。强化工作推进。成立技术指导组6个,组织畜牧兽医人员分乡镇包村包场,进行网格化技术培训指导,确保每场(户)配有一名技术指导员,2023年举办培训活动8场次,培训1200人次,入户指导3000余次。

  二是聚焦“能”的调控,筑牢“稳定盘”。用好政策驱动。出台《定远县生猪调出大县资金使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每年安排生猪产业发展奖补资金1000万元以上,推广开展生猪保险,将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保额分别提高到1500元/头、800元/头。2023年,落实生猪养殖贷款1500余万元,能繁母猪和育肥猪承保投保率分别达到100%、95%,理赔1876万元。引导适度养殖。推行标准化、适度规模化养殖,抓好生猪产能调控,确保能繁母猪存栏稳定在5.2万头左右,规模养殖场(户)不低于300个,生猪出栏135万头左右。2023年,全县生猪存栏62.82万头、出栏133.83万头,分别占全省的7.43%、8.37%;能繁母猪5.16万头,占全省的6.34%;依托温氏、天邦等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养猪场发展至320余家。强化疫病防控。开展“大清洗、大消毒”专项行动,定点指导养殖场(户)开展疫病防控和生产,2023年累计消毒生猪养殖场1485场次,家畜屠宰场12场次,无害化处理厂12次,消毒84.12万平方米,有效降低疫情发生和传播风险,保障生猪产能稳定。

  三是聚焦“质”的把控,稳住“基本盘”。培育良种。组建定远猪保种研发、产业集群、品牌文化服务3个平台统筹推进保种工作,投入3000万元建设占地100亩的标准化“定远猪”保种场和扩繁场,实现“定远猪”种猪达7个家系存栏1500余头,进一步巩固国务院36个地方优质种猪之一的地位。推广良技。与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定远猪保护、疫病防控、营养、食品加工等研究,推进“生猪无抗福利养殖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智慧化、无抗养殖。确保良品。与中检公司合作,提档升级县检验检测中心,健全从上游的生猪养殖、疫病防控和饲料原料生产,到中游的生猪屠宰加工,再到下游的肉制品销售的全流程检测和监管体系。

  四是聚焦“链”的打造,拓宽“发展盘”。延伸产业链。围绕百亿级生猪产业和定远猪“一县一业”全产业链创建,做好“畜头肉尾”增值文章,定远黑猪肉、桥尾、风肉、绑子肉、腊肉等成为百姓餐桌“常客”;建成定远猪主题公园和定远猪文化馆,初步形成“1节1线1中心”(定远猪文化节、生态养殖文旅线、文化展示与体验中心)文化旅游线路,有效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广“截污建池全量收集、粪肥就近就地还田”模式,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3%以上,超全省10个百分点,实现生猪养殖与环保治理协同增效。提升价值链。采取“品牌+市场”双翼推广,实施“定远猪”品牌文化战略工程,充分发挥“定远猪”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影响力,举办定远猪文化节、“定有良材”年货节等线下活动13场次,组织参加长三角绿色加工业大会、上海农交会等展销活动12场次,不断提高“定远猪”品牌知名度,以“定远猪”品牌文化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中共定远县委农办  作者:代敬雨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