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头条关注  正文
从两粒“米”看新农人何以兴农
【字体: 】【2024年08月05日】【责任编辑:飞鱼】【阅读:546 次】

W020240805232582107915.jpg

7月23日,位于天长市永丰镇三元村的圣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徐有山展示人工饲养的水蛭。记者 程 兆 摄

W020240805232583565663.jpg

7月23日,天长市永丰镇三元村白塔湖莲藕芡实合作社负责人邵媛媛(右)和爱人一起展示自己种植的芡实。记者 程 兆 摄

W020240805232585096505.jpg

7月26日,天长市永丰镇三元村,种粮大户张建昌(右二)和新农人邵爱涛(左三)带领大学生检查水稻分蘖期的生长情况。记者 程 兆 摄

W020240805232586097246.jpg

俯瞰天长市永丰镇三元村圣丰生态农业园。记者 程 兆 摄

  在天长市,一批批新农人不断涌现,“雁阵”高飞,扎根耕耘。他们下得了地,进得了实验室,玩得转互联网,为火热的乡村经济带来了新模式、新技术和新业态。近日,记者深入到天长市永丰镇三元村调研采访,看新农人如何将梦想的种子植入乡野沃土,成就自我,助力绘制水平更高、内涵更全、特色更鲜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新技术:智慧农业尽显“科技范儿”

  过去,“看天、看地、看庄稼”,耕种管收全凭农作经验;如今,稳增稳产靠的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7月24日上午,在三元村上泊湖附近的家庭农场里,一台北斗激光平地机引起记者注意。农场负责人张建昌介绍:“利用北斗导航系统,这台平地机可以精准指挥机车平整土地,把高的地方铲平,把低的地方垫高,一个地块高低误差2~5厘米,实现节水节肥,减少农业污染源对环境的污染。”

  皮肤黝黑的张建昌已经52岁了,却有一份不懈学习拥抱土地未来的执着。

  2009年,张建昌创办丰仓机械种植合作社。以产粮保供为中心,他流转了2500亩耕地种植稻麦,还为周边种植户提供农事社会化服务3万多亩,主要提供农机服务,以及集种植、管理、收购、销售、仓储为一体的全程式农业服务。

  自己动手改造农业机械,推动更多实用新机械、新理念落地……合作社成立以来,张建昌一直没闲着,与时俱进耕耘收获。

  当现代农业遇上传统中药,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2019年,张建昌在三元村尝试“中医农业”,用生物集成技术治理土壤,实现化肥、农药的减量使用,提升耕地质量,帮助村民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

  “农业种植要注重生态优先,发展绿色农业。”张建昌说,不仅要利用新型肥料,而且还要有新的技术,比如侧身施肥,插秧时从秧苗侧面三至四公分处施肥,用机器把肥料深施到它的根部,减少化肥的浪费和损失。

  近年来,他在农场种植的水稻和小麦亩产分别保持在1350斤和1100斤以上,加上农机服务,合作社6个主要合伙人,106个社员年收入超过了500万元。

  村民陈金山是张建昌的合作社长期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对象之一。“他的农业技术对村民们是免费的,非常难得。” 陈金山说,“不管是插秧育秧,还是使用肥料等问题,我让他帮我把把关。”

  “老把式”也能变成新农人!“新农人突出在‘新’上,要有新模式、新技术和新业态。”今年4月份,天长市新农人协会成立,张建昌任协会会长,他感叹道:“新型现代农业科技的运用,智慧农业应用场景的铺展,能让农业成为更有吸引力的职业。”

  天长市广袤的农田,正日益显出“科技范儿”。2019年6月,规划近20万亩的天长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成为当地种植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的产业源头。记者来到园区内的天长市智慧农业指挥调度中心,上线农情监测系统,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一个个地块、水塘水稻、芡实生长的数据,远程操控,就能进行精准灌溉和管理。农户打开手机软件,田里是否缺水、需要追肥,虫害情况又如何,均能一目了然。智能化、物联网手段应用,让鱼米之乡的农产品达到了高标准。

  据了解,产业园以优质水稻和芡实为主导产业,推进了基础设施提升、绿色增效、农产品加工业升级、智慧农业推进、休闲文旅产业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孵化等十大工程44个实体项目建设。

  农业步入现代化,通过平台载体形成产业集聚,吸引着越来越多青年人加入这个前景无限的赛道,新农人一批批涌现,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速,正形成天长沃土上活力迸发、能级跃升的良性循环。

  新理念:农产品深加工“一路旺销”

  天长市有两粒“米”,一粒是大米,另一粒就是芡实,俗称“鸡头米”。这两粒“米”都做成了大产业。

  7月23日,三元村白塔湖莲藕芡实合作社,“95后”女孩邵媛媛正在直播带货:“家人们,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款芡实产品——芡实脆饼”“又脆又香,特别健康还不贵,值得下单品尝”……

  2019年,邵媛媛辞掉了公司的工作,回到家乡成立白塔湖莲藕芡实合作社,从种植、加工到销售,不断延长产业链,做成了芡实露、果饮、酒等十几种产品,产品附加值大幅增加。

  在姐姐的带动下,妹妹邵晶晶参与进来,姐妹俩经常一起直播,打开线上销售通道,合作社的芡实产品,品牌越来越响,产品年总销售额800万余元。

  姐妹俩还将自家产品上线到京东、天猫、淘宝、抖音等诸多平台店铺销售。打通线上渠道后,合作社销售额较上年增加了两成。

  7月下旬,合作社的种植塘里,水面碧玉盘,丰收孕其间,一颗颗藏匿于厚大叶片下的“鸡头果”,还有20天即将成熟。到时就进入了采收季,陆续开始加工生产,姐妹俩都得忙得飞起了。

  地理标志产品天长大米正在瞄准“五常大米”擦亮品牌,提升竞争力。天长芡实特色产业链从业人员1万余人,一、二、三产业融合年产值达到27亿元。天长新农人群体与“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元经营主体共同成长,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速推动优质农产品“买全国、卖全国”。

  如今返乡忙碌的青年人还真不少。在离白塔湖莲藕芡实合作社不远的天长市淮土地家庭农场,记者见到了与邵家姐妹同村的青年人王野,他刚忙完新建酒厂的采购,汗水浸湿了衣服,脸晒得通红。

  2014年7月,王野回乡创办了天长市淮土地家庭农场,以蓝莓、大樱桃为主导产业,兼顾采摘、休闲、观光、餐饮和农产品加工业。当年栽种了蓝莓成苗400亩,大樱桃成树400亩,2019年都进入丰果期,取得了可观的收入。

  但王野很快发现了问题:每年农场有大量尾果,因采摘人工成本高而放弃采摘,造成了极大浪费,并且分选下来的小果因小且口感差,市场销售不畅。如何提高尾果和小果的利用价值?

  经过市场调研,王野决定将蓝莓和樱桃进行精深加工。2020年,他在农场投入1200万元建设了一条果汁生产线和一条果酒生产线。如今,农场生产的纯蓝莓汁和樱桃汁饮料、蓝莓果酒已经成为市场新宠。

  高品质的果子才有高价值,王野与他邀请前来的多批专家、教授一起为农场量身制定了一整套种植技术方案,确保果子符合绿色食品的标准,成效明显,如今蓝莓、大樱桃产品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都深受欢迎。

  谈起为何深耕农业,王野感叹:“我今年28岁,18岁起就成为一名新农人,父辈们扎根土地耕耘了一辈子,培养了我的这份热爱。现代农业前景广阔,政策扶持强,我愿将其作为一辈子的事业。”如今,淮土地家庭农场年用工1万人次,发放劳务工资160多万元,向周边传授水果栽培技术,提供岗前培训,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年轻的王野在这片沃土上创造着自己的价值。

  今年,王野决定新建深加工酒厂生产线两条,新建中小学生研学基地20000平方米。“仅仅靠传统农业种植是不行的,新型农业企业面临转型,一产二产可以往三产上发展,我们新农人也在积极进行转型探索。”王野说。

  新业态:解锁“农研旅”消费新场景

  走进圣丰农业园,一间间网红茅草屋整齐排列,茅草屋顶,搭配淡黄色墙壁和宽敞的户外露台,营造出一种质朴而温馨的氛围。一阵风吹来,屋子旁的秋千前后摆动着,仿佛在随风起舞。

  这些创意来自圣丰农业园副总经理王茜。今年,王茜改造了10间原有的包间,设计成茅草屋,可容纳10~12个人,不仅为顾客提供烤全羊,顾客还可以在屋外进行围炉煮茶等。现在一到周五至周末,以及假日,包间都被早早预订出去了。

  自2017年返乡后,王茜便琢磨着策划农研旅活动。现在,她主要负责组织策划圣丰农业园内的观光旅游、亲子游、团建、研学、餐饮等活动。

  今年“六一”儿童节那天,农业园内开展了一场欢乐的泼水派对,孩子们打水仗、捉泥鳅、捉鱼,还能钓小龙虾。等到夜幕降临,园内还举办篝火晚会,孩子们、家长们可以一边围着篝火一边欢快起舞,氛围感十足。

  每到端午节、儿童节等特别日子,王茜都会提前策划专门的特色活动,提前在线上平台发布海报,招募顾客,名额往往一抢而空。

  “圣丰农业园的研学活动一般安排在周一至周五,天长全市及各乡镇所有3~6年级学生,我们都有能力接待。每天的活动能容纳220人,几乎次次满客。”王茜说。

  为了避免活动的同质化,王茜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策划内容不断更新。“近期正值暑假淡季,我打算趁这段时间去外省的研学基地学习调研,把更多的新想法新创意带回家乡。”王茜说。

  现今,在天长市,像王茜、张建昌、邵媛媛、王野这样的一批新农人陆续聚集起来,为农业发展发光发热,也找到了自己的一片“星空”。

  今年4月26日,天长市新农人协会成立,截至目前,协会共有正式成员71人,还有不少人正在申请中。

  新农人服务乡村振兴有了新平台,协会成员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沟通架起了新桥梁,新农人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协会作为纽带,推动更多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汇聚。自成立以来,天长市新农人协会已经相继开展了天长市绿色农业发展论坛、科技下乡与现代农业发展座谈会等活动。

  “下一步,我们将和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共建一个科技小院,并尝试和不同院校共建农业科技院集群,为天长市农业增收、增效提供更多技术路径。我们还要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用现代智慧农业应用场景,让更多年轻人发现现代农业、发现我们、加入我们。”张建昌说。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朱卓 许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