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今日热点  正文
国内豆价“北稳南弱” 市场购销“货比三家”
【字体: 】【2024年03月28日】【责任编辑:泽原】【阅读:434 次】

  清明节前夕,国内豆制品加工市场依然保持低迷,豆源转化量明显低于预期。东北产区基层豆农挺价情绪浓厚,贸易商向企业交售净利润收窄,卖粮排队车辆日益减少;商品粮向市场流通缓慢,欲随收购价向终端主体上调略有难度。由于贸易商在前期均大幅低价建仓,“你不卖他卖”的现象令下游市场主体意向价格得以实现,近期内“货比三家”的情形则会促使产区贸易商难以过度挺价,近期趋稳行情将占主导。

  东北大豆产区由强向稳过渡,关内大部分产区经下调后的价格优势或再遭碰撞。上周末的大范围降雨,给在地越冬作物生长带来较好的墒情,但对散户持豆主体而言,受空气湿度加大影响,豆源吸潮劣变会加剧,而此时产区流通迟滞,压力后移令行情难以企稳。特别是大量“二级”豆源,将会干扰优等级商品豆价格正常运行。

  进口大豆受豆粕和油脂反弹拉升,其分销价在3月份到港减少的情况下明显上涨,为缓解压榨企业原料供应缺口,3月19日国储及时启动进口大豆拍卖,给市场带来明显平抑效应。上涨后的美湾大豆流入食品市场的替代量大幅减少。3月25日继续拍卖产于2021年和2022年的进口大豆21.3万吨,标的分布于山东、辽宁、天津、河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共计成交8.2366万吨,成交率38.7%,成交均价3923.7元/吨。

  下游市场“货比三家”东北豆价逐渐企稳

  收储企业积极入市缓解了东北产区的压力,产区豆农过分挺价,基层收购价小幅上涨,使得贸易商收购热情降低,不仅交售利润收窄,而且自上周起,各企业收购库门前售粮车辆均大幅减少。贸易商自3月初陆续对商品豆低价增仓,由于终端市场在消耗不及预期的情况下,行情欲涨已力不从心;下游经营主体“买一车货,问三家价”,最后“就低不就高”,这种局面将令东北产区豆市由强趋稳。

  东北产区基层毛粮收购价看似上涨40~60元/吨,但企业收购价保持不变,贸易商承担交售过程中的等级差价风险;同时,商品粮在不断增仓后,区域间贸易商市场报价不一,同类粮质流入终端的价格有明显差距。因此,终端用户选择空间较大,“你不卖他卖”的现象,将让转化较弱的需求端选择到合适的粮源。

  期货市场的表现使得持豆主体缺乏看涨心理,豆一主力合约无力上冲,4800点遇阻后,有向4700点折返的趋势。而外盘豆二的趋势也由强减弱,各港口分销价虽然企稳,但在食品市场与国产豆相比已失去价格优势,有价无市的状态短期内难以改变。

  东北产区能达到商品级别的基层毛粮主流收购价在4460~4540元/吨之间,部分高蛋白品种4560~4640元/吨;以不提大粒的塔选商品豆作参考,主流装车报价分别为:蛋白含量40%~41%的以4700~4800元/吨占主流,41%~42%的多在4860~4940元/吨之间,43%~45%高蛋白含量的在5120~5300元/吨之间。

  终端市场在产区失去看涨信心后,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和雨水的增多,加上豆制品传统淡季即将来临,经营主体增仓意识减弱,循环补库是未来的趋势,短期内产区行情以企稳运行为主,后市看涨仍需谨慎。

  关内豆源流通迟缓 收购价格难言乐观

  安徽产区大豆价格率先下调,毗邻的苏、豫、鲁豆区行情跟随调整,区域间短暂的价格优势吸引江、浙、沪企业采购,但东北产区缺乏较多支撑,未来一段时间不排除出现稳中趋弱格局,关内现行价格优势难以持续。上周末,关内大部分豆区出现降雨,收购市场短暂中断,但天气转晴后空气湿度加大,许多水分略大的粮源“红眼”劣变现象日益加剧,在流通迟缓的情况下,收购市场仍有可能施压价格。

  安徽宿州、亳州豆区率先引领跌势,毛粮主流收购价4440~4600元/吨,优等级毛粮收购价4660~4700元/吨,单比重筛商品粮装车报价4900~5000元/吨,双比重筛粮装车报价5140~5200元/吨;与之毗邻的阜阳市阜南、临泉、太和等地只能跟随下调,毛粮主流收购价4600~4640元/吨,装车报价也同幅度调整,普通筛粮装车报价4860~5000元/吨,双比重筛粮装车报价5100~5200元/吨,流通量较少。淮北铁佛、刘桥粮源多来自外围,收购价略高,双比重筛商品粮装车价5160~5240元/吨,流通量较少。

  安徽产区价格迅速调整,苏、鲁、豫产区同类“杂花豆”价格难以坚挺,能达到优质类的商品豆装车报价以5160~5260元/吨占主流,但“二级”豆源在部分区域余量较大,因收购商过度谨慎,4200~4400元/吨的毛粮收购价也不敢过度增仓,装车报价4600~4800元/吨,而终端市场接受度仍较低。苏北“大乳白”“黑脐王”价格企稳在6400~6500元/吨之间,但流通量明显减少。

  长江流域豆区的皖南安庆和鄂东部黄梅、武穴等地少量雨前豆持豆主体自认为粮质优等,净粮装车报价5200~5240元/吨,呈有价无市状态;大量经雨烘干粮感观较差,装车价4840~4960元/吨几乎无人问津。湖北中西部产区石首、公安、监利、钟祥、天门等地“杂花豆”毛粮现货收购价5200~5300元/吨,装车报价5600~5700元/吨;部分主体上市初期的赌市货源亏损不断放大,但市场接受度仍较低,为了减轻损失,部分商户已开始从河南、安徽调运低价粮掺混。部分区域收购主体“冀豆12”毛粮收购价6000~6100元/吨,经双比重筛选后装车报价6300~6400元/吨,比3月初下调100~200元/吨。受当地其他粮源下行幅度较大影响,预计价格仍有下调趋势。

  进口大豆缺失优势 市场替代大幅减少

  往年清明节前豆制品消费有一波短暂的快节奏,而今年迟迟不见向好,各地露天蔬菜及部分棚菜集中上市,使得菜价明显走低,肉、蛋、禽在豆粕价格大幅上涨过程中供应依然平稳,各类学校、企业和施工单位食堂以及居民生活的食材可选择空间较大,豆制品需求明显低于预期;4月中旬起,随着气温渐升,豆制品消耗将进入常态化淡季,南北豆市仍以稳中趋弱态势运行。

  市场调查显示,各类豆制品加工主体均无过多库存,销区大豆经营主体对所供应的企业和作坊的生产量了如指掌,相互间均采取循环补给,这种非集中增仓的普遍现象,使得产区连阶段性上涨的机会都难以出现。

  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曾持续缺失价格优势,市场替代量比常年同期大幅减少,2月底3月初美湾大豆港口分销价一度跌至净粮装车价4400元/吨,3月中旬起又上涨200元/吨,与国产大豆的价差收窄,替代迅速减量。这类进口粮源生产豆制品的出品率每斤比国产“杂花豆”低1~2两,加上其制品色泽发灰、韧性偏差,温度偏高时生鲜制品保水性低,随着国产大豆的质价优势体现,未来市场替代量将比往年低约60%。

  国产大豆供大于求的格局使得其行情持续低位运行,转基因大豆替代减量理应给国产大豆带来一定利好,但豆制品市场需求低迷,且蛋白企业加工量也大幅下降,酱品酿造和发酵企业不同程度出现产能减弱现象。国内1月至2月份非转基因大豆进口量为19.299万吨,俄罗斯大豆占比较大,为14.823万吨,其他分别来自贝宁、埃塞俄比亚、乌克兰、加拿大;除俄罗斯大豆有80%流入豆制品加工市场外,其余粮源大多流入蛋白和酿造企业,将减少国产大豆转化。未来进口大豆继续增量到港,国内豆市在转化不振的状态下,主流行情以稳中趋弱为主。建议产销主体理性看待未来豆市,把控好增减仓节奏。

  ( 来源:中华粮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