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头条关注  正文
全省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字体: 】【2019年04月13日】【责任编辑:方格】【阅读:577 次】

  4月11日,安徽省植保总站组织29个市、县(市、区)植保站测报技术人员,邀请安农大、省气象局等有关专家,在凤阳县举办了全省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与会人员根据当前小麦苗情与长势、病虫发生情况,结合病虫消长规律、气象预报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我省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程度接近上年,其中赤霉病大发生,蚜虫在主产区偏重发生,条锈病在合肥以南将会造成一定危害。

  一、发生趋势

  赤霉病全省大发生,发生面积2950万亩,显症盛期在5月上中旬。

  条锈病淮河以南中等发生,流行盛期4月中下旬;淮北偏轻发生,全省发生面积300万亩。

  叶锈病偏轻发生,发生面积400万亩,流行盛期5月上中旬。

  白粉病偏轻发生,发生面积400万亩,流行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

  蚜虫在沿淮淮北主产麦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000万亩,发生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

  根腐病、全蚀病、吸浆虫、粘虫等病虫害在部分地区将会造成一定危害。

  二、预报依据

  (一)小麦病害

  1. 赤霉病菌源充足,沿江麦区已零星见病穗;条锈病在合肥以南麦区发生普遍,其他病害发生基数低。近年小麦赤霉病在我省重发频率高,冬闲田、秸秆还田面积比例扩大,有利于田间菌源积累,环境菌源总量大。近日各地调查,稻茬麦区平均稻桩枝带菌率一般为0.7%-8.0%,大多数地区稻桩枝带菌率接近于近三年同期均值。淮北麦区玉米秸秆田间存量大,有利于子囊壳形成。当前环境菌源量已满足赤霉病大流行的菌源条件。4月2日沿江麦区始见病穗,始见期与大发生的近年相近,当前沿江的贵池区、宿松县、太湖县、枞阳县、南陵县、普济圩农场已零星见病穗。小麦条锈病在庐江县、巢湖市、舒城县、芜湖县、无为县、繁昌县、贵池区、东至县、桐城市、潜山市、望江县、太湖县、宿松县、宣州区、义安区等地发生普遍,部分地区已点片发生,发生程度和范围明显高于上年同期。叶锈病在阜南县始见,白粉病在怀远县、淮上区免耕稻茬麦上点片发生,其它地区均未查见叶锈病和白粉病。

  2.未来气象条件对赤霉病、条锈病发生有利。据省气象部门预报,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降水量合肥以北较常年偏少,合肥以南偏多,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有1次较明显的降水过程,出现在4月下旬前期(21-23日)。合肥以南降水偏多,有利于赤霉病加重发生和条锈病流行;4月21-23日的降水过程与我省沿淮淮北主产麦区小麦抽穗扬花期高度吻合,有利于赤霉病大流行。

  3.寄主条件和栽培措施有利于病害侵染为害。全省主栽小麦品种多不抗赤霉病,对锈病、白粉病、根腐病抗性不强。全省小麦因播种期不同,生育进程不一,抽穗扬花期长,遇阴雨天气风险大;小麦播量大,群体密度高,田间郁闭。以上因素均有利赤霉病等病害侵染流行。

  4. 赤霉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易感病生育期吻合度高。近日各地调查,病菌子囊壳成熟度指数沿淮淮北一般在30-60,预计赤霉病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在4月中旬中后期至4月下旬,与当地主播期小麦易感病生育期吻合程度高。

  (二)小麦害虫

  1.当前害虫发生数量低。近期各地调查,蚜虫平均有蚜株率为1.5%-18.4%,平均百株蚜量一般为9.0-95.6头,大部分地区比上年同期减少11.5%-55.4%,但阜南县、颍州区、寿县、萧县最高百株蚜量分别为466头、280头、244头、262头。吸浆虫在沿淮淮北常发区平均每样方虫量一般为0.08-1.85头,全省平均每样方0.31头,发生基数偏低。截止4月9日粘虫单灯(盆)累计诱蛾量明光市、阜南县、利辛县、怀远县、五河县等地分别为226头、58头、31头、30头、9头,较近3年同期持平;百束草把累计诱卵量明光市为30块,较近3年同期持平;阜南县为930块,较近3年同期增加47.6%。 

  2.食料条件有利小麦害虫发生为害。我省小麦多处于孕穗至抽穗期,长势嫩绿,食料条件好,有利蚜虫增殖和粘虫为害。当前蚜虫总体数量较低,但发生普遍,由于蚜虫增殖速度快,条件一旦适宜田间蚜量将快速上升。

  3.田间小气候和未来气象条件有利于害虫发生。4月9日全省普遍降水,有利于吸浆虫化蛹、羽化。据省气象部门预报,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降水量合肥以北较常年偏少,有利于沿淮淮北主产麦区小麦蚜虫发生。

  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

  一、发生形势与防治任务

  预计今年我省小麦中后期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形势严峻,主要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约6570万亩次,需防面积约1亿亩次。

  二、防治技术策略

  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在落实“全程防控、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统筹兼顾”防治策略的基础上,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科学防控抓关键。赤霉病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采取“适期防治、见花打药”的防控措施,优先选择对毒素抑制作用强的药剂,两次防治不动摇,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降低毒素含量,其它病害重在预防,害虫达标防治。

  三、技术措施

  (一)主攻目标

  全省要以小麦赤霉病、穗期蚜虫为防治重点,兼顾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根腐病等病害,沿淮淮北需兼顾吸浆虫、粘虫等。

  (二)总体防治技术

  各地要根据小麦生育进程和当地病虫发生情况,以赤霉病两次预防为核心,科学制定最佳防治适期,全面开展两次总体防治。具体为:

  沿淮麦区在4月18日前后开展赤霉病首次预防,兼治穗蚜、锈病、白粉病等;淮北麦区在4月22日前后开展赤霉病首次预防和穗期蚜虫防治,兼治白粉病、锈病、吸浆虫等。首次防治后5-7天再开展以赤霉病为主的第二次防治。

  (三)药剂防治

  1.防治适期与指标。赤霉病要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期开展一次预防(见花打药),施药后5-7天开展第二次预防,对高感品种、生育期不整齐、花期遇多阴雨天气的田块,还应开展第三次防治。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可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蚜虫500头/百穗以上、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及时喷药防治。对早期出现的条锈病发病中心,要立即进行围歼防治。条锈病病叶率达到0.5%,叶锈病病叶率达10%,上三叶白粉病病叶率达15%时,要立即普治。

  2.防治药剂:

  防治赤霉病,选用丙硫菌唑、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咪铜·氟环唑、戊唑·咪鲜胺、戊唑·噻霉酮、唑醚·戊唑醇、唑醚·氟环唑、苯甲·多抗、苯甲·丙环唑、戊唑·百菌清、戊唑·福美双、丙环·福美双、丙硫·戊唑醇、甲硫·戊唑醇、咪鲜·甲硫灵、井冈·蜡芽菌等,或选择氰烯菌酯单剂与戊唑醇等混用。

  防治穗期蚜虫,可选用吡蚜酮、啶虫脒、氟啶虫胺腈、噻虫嗪等,后期穗蚜发生量大时,可选用高氯氟·噻虫、联苯·噻虫胺、联苯·噻虫嗪等药剂。

  防治锈病或白粉病,可选用烯唑醇、三唑酮、丙环唑、腈菌唑、醚菌酯、氟环唑等药剂。

  3.注意事项:一是药剂选择以小麦赤霉病防控为重点,统筹做好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兼治工作,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慎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二是在防治赤霉病施药时,要用足药量,对足水量,对准穗部,均匀喷雾。三是推行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四是小麦籽粒感染赤霉病菌后在潮湿条件下可在麦穗或收获的麦堆中继续侵染,要及时收获,晾晒烘干,以免真菌毒素进一步增加。五是在化学用药防治时可辅助使用植物调节免疫剂和增效助剂,适量喷施磷酸二氢钾,以调节小麦生长,提高小麦免疫力。

( 来源:安徽省植保总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