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江淮要闻  正文
安徽来安国有林场的复兴之路
【字体: 】【2007年10月25日】【责任编辑:凌洁】【阅读:2404 次】

  一位普通的林场职工住上了别墅,并拥有百万元家产。这在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在安徽省来安县复兴林场却变成了现实。林场职工汤道忠自豪地对我们说:“全家承包了280多亩林地,今年上半年首次间伐杨树收入3万多元,按目前市场行情推算,仅林木产值就达百万元。家里盖起了两层、面积200多平方米的别墅,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一切缘于来安县国有林场的改革。通过改革,职工生活水平提高了,林场呈现出勃勃生机。

  向管理要效益

  来安县有长山、复兴、半塔、宝山4个国有林场,都兴办于上世纪50年代末,经营总面积14.5万亩,森林蓄积量28.4万立方米;在职职工234人,离退休职工173人;另有场带行政村4个、村民组23个,农业人口3305人。

  截至改革前的2001年,4个国有林场普遍经济危困,负担沉重,基础设施破旧,职工住房条件差,人均月工资不足400元,且经常拖欠。职工怨声载道,上访不断。

  2001年,县林业局新领导班子成立,决意推行改革,并将发展林业和富裕职工作为改革的两大目标。

  改革首先从调整和优化林场班子入手,将有能力、团结进取、受群众拥戴的干部提到领导岗位,并每年对领导班子进行考核。同时,加强对林场的管理。林场基本建设等重大事项,必须经职代会审议后,报林业局批准;财务收支情况,每半年向职工公布一次,林业局每半年组织一次审计;林场的重要工程、固定资产处置和森林采伐均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阳光操作,程序规范,既取得了职工的信任,又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林地挖掘潜力

  针对林场立地条件差的现状,来安县革新了整地方式。从2002年开始,率先使用挖掘机进行造林整地,改地适树,发展高效林业。几年来,全县国有林场已使用挖掘机全面深翻改地1万多亩,营造杨树丰产林8000多亩,发展绿化苗木和茶叶近2000亩。2006年4个林场仅苗木销售收入就有48.7万元。其中半塔林场茶叶生产基地目前已达370亩,并兴建了较为先进的茶叶加工车间,正成为皖东面积最大的茶叶生产和加工基地。

  林场采取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营林的积极性。复兴林场采取统一造林技术、统一管护、统一防病治虫、统一施肥管理、统一采伐的“五统一”承包经营办法,即林场提供山场和造林苗木,职工负责栽植管理,收益按林场和职工3∶7比例分成。对管理不到位的职工,林场按承包协议给予经济处罚。林场还与滁州皖华公司签订原料林合作协议,预支造林资金近200万元,既解决了造林资金不足的问题,又为木材销售找到了“婆家”。

  几年来,职工从观望、怀疑到争地承包,创业激情高涨,平均承包林地80多亩,多的达200多亩。今年上半年,第一批营造的杨树开始间伐,总收入达50多万元,职工尝到了创业带来的成果。

  让职工分享改革成果

  “大片墙,水泥梁,芦席盖子红瓦房,晴天亮,雨天漏。”这是改革前来安县国有林场职工住房的写照。

  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2000年宝山林场率先进行房改, 2003年在全县推广。一方面,将职工目前居住的旧房以优惠的价格出售给职工;另一方面,加大对建新房的政策扶持力度,对职工新建房屋统一规则和设计,统一配套水电、道路等,并提供1万~2万元的建筑材料。职工有了政策支持,纷纷盖新房,有的还盖起了小别墅。据统计,全县国有林场单位和个人共投入资金近千万元,累计新建住房近百套,职工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有职工感慨地说:“这辈子没想到能住上楼房。”

  几年来,来安县通过改革国有林场的人事、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初步实现了当初制定的“造好林、管好林和让职工尽快地富起来”的改革目标。森林资源持续增加,林种结构得到优化,杨树速丰林、绿化苗木和茶叶等高效林业初具规模。在依靠自身发展的同时,来安县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场经济,先后办起白鹭岛生态旅游、方大矿业、三实生态养殖、天森木业等企业。2006年,4个林场实现主营业收入733万元,比2001年增加29%;人均年工资9103元,比2001年增加了近一倍;许多职工家里有房,山上有林,有的还有其他产业,收入趋向多元化。

  来安县林业局局长赵可热说:“‘等、靠、要’换不来林场的变化,只有发扬‘闯、干、引’的改革精神,才能给林场带来活力和效力。”

(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龙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