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村全景。 通讯员 饶颐 摄
“西汉居千载,东晋第一家。”石门村保留了完整的古村风貌、丰富的皖南徽派建筑。古民居、古街巷、古石板道、古石坝,带来鲜明的时光穿越感,成为乡愁的寄托。当地整合古村落产权,统一保护利用,让李白诗中的古村“活”起来、“潮”起来。
一砖一瓦
见证时光流转
池州石门村是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石门村向来有“山为城,石为门”之说,周围的高山为九华山余脉,平均海拔800米,向南延伸环抱全村,至村头水口,两山对峙,成为唯一峡口,为天然石门,古称“石门国”。因村内居住高氏家族,自古也称之为——“石门高”。
石门村森林覆盖率达92.5%,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秋浦河主要支流——龙源河发源于此,被称为“路的尽头、水的源头”。村内老山风景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全村保有梯田1000多亩,仍以传统农耕作业为主。
石门村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汉光武年间,据村中《高氏宗谱》载,高氏先祖不仕避世,由渤海遁居江南石城(贵池区古称),后代于公元145年由石城迁石门;东晋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又有高氏族人从苏州迁至石门,因而就有“西汉居千载,东晋第一家”一说,距今已经1800多年。
作为历史文化名村,石门村整体框架保存十分完整,建筑保存集中。目前,全村保有明清民居26幢;20世纪50年代木结构民居17幢;老街巷11条、古石坝2000米、古石板道1500米、古水系3条、古月塘2口、建筑遗址约10亩,是池州市古民居保存最多、历史文化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保护区内还有古道、古桥、古墓、石刻、古树、遗址等人文景观,涉及范围广、年代久远、内容真实,是古典乡村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
完整的古村风貌、丰富的皖南徽派建筑,一砖一瓦都透露出精美的工艺和巧妙的构思,对研究池州建筑发展和丰富皖南徽派建筑风格,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2012年12月,石门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一批);2019年1月,石门古村落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李白赋诗
逾千载崇文重教
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诗人李白游历皖南,应隐居在石门村的文士高霁之邀,造访石门村,和时任青阳县令的韦权舆三人,在石门村联诗雅乐。
当时九华山还叫九子山,三人结伴,寻访探幽。李白远眺群山,妙语偶成:“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在韦权舆的推动下,从此“九子山”改名“九华山”,成就“灵山”定名的千古佳话。
多年后,李白流放,难忘联诗改九华的情景,写下《忆秋浦桃花坞旧游,时窜夜郎》, 深情追忆石门村桃花坞之美:“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铭心留恋,向往重游,表示要“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高霁也难舍这段奇缘,在石门村桃花坞刻石:“桃花坞,李白高霁同游处也”。明《池州府志》记载了此事:“城南九十里,有青尖(现称老山),高霁筑桃花坞,李白高霁同游处也。”石刻至今尚存,现为池州市文保单位。
习文重教,耕读传家,是石门村千年生生不息、不断回归繁茂昌盛的重要原因。石门村以“七星北斗”状为村庄布局,国内极少发现。村头水口处有“船形房”建筑(遗址),总长74米,宽24米,正北指向。目前,“船”中央保存有一房屋遗址,呈“苦”字型,寓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高氏家族自古受儒家思想影响,奉行“居家无过于耕读,耕而不读则乱”的祖训,秉承“少年抱志,读书为业,积谷储金,懿德济人”的理念。至民国时期,村庄内仍有“学堂”10余家,至今保存完整的有清代木结构院落式学堂4处。在村东面大山的悬崖峭壁上,有一个14平方米“魁”字,是国内目前发现最大的“魁”字摩崖石刻,它指引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秉烛苦读以期功名,学有所成建功立业。
“以村养村”
整合古民居产权
去年10月15日,《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二辑)》新书发布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公布20周年学术会议,在云南省剑川县举行。石门村成功入选为示范案例。
2007年,民俗文化爱好者柯芳春来到石门村,被村内大量的古民居、古风貌所震撼,带着对传统文化的一腔热忱,成立池州市石门高旅游开发有限公司,2008年正式进入石门村,开启从“古村”到“景区”的破冰之旅。“从2008年到2015年,一直从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做规划,建游客接待中心,修缮老房子、古村道、古石坝等。”柯芳春介绍说,“从2016年开始,我们调整了方向,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留住美丽乡愁。这才有了石门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
2021年11月,贵池区出台石门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以“石门高历史文化名村”为中心,西至村口文昌阁,东至魁山脚,南至西头村民组小河,北至高氏宗祠后山50米处,规划总面积约23.4公顷。
此后,石门村成立“石门高保护管理小组”,实施“整合古民居产权,统一保护利用”,以货币化补偿村民,古民居产权收归集体,在村外规划建设新村居,确保村民不在规划核心保护范围里“拆老房盖新楼”。此举解决了村民建房与村庄保护之间的矛盾,村民实现了“旧房换楼房”的心愿,村集体也多了一份资产,村民对此既高兴又支持。
古民居维修是古村落保护头等大事。“我们构建‘三方联系’制度,形成‘村委会、旅游公司、村民’三方共同负责的古民居维修和管理机制。”柯芳春介绍,户主向村委会书面申请古民居维修内容,村委会和驻村专家现场察看,讨论施工方案,确定维修造价,旅游公司出资找有资质的队伍维修。在文物部门指导下,“村内有墙坝、开门见菜园、主房连柴房”的皖南古村落农耕文化的环境要素得到保留。
古韵新风
迎来发展新机遇
柯芳春说:“这个村庄保存了大片的古民居、古街巷、古石板道、古石坝,带来鲜明的时光穿越感,成为乡愁的寄托。我们实施整村保护,向外推介,让更多的人知道石门村的存在。”2022年12月,石门村晋升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但并不对游客收费,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观光寻古,触摸大山里的历史文化脉络。
当下的石门人守得住寂寞,守住了村庄整体风貌的古朴宁静,也让外来游客在山水田园、耕读传家的石门村感受岁月流转,享受古韵新风。
旅游产业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石门村的古朴风貌、田园情怀是吸引游客的核心要素,但是旅游产业需要交通网络支撑。目前,随着贵池区矿产品铁路运输专线、S36宣东高速、“九华秘境”风景道,以及花庙水库建设等重大工程与项目加快实施,石门村即将打破交通瓶颈。同时,棠溪镇围绕九华山全域旅游,规划设计“石门高古村落、百安小三线、太白石床、食用菌示范基地、棠溪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基地、西山焦枣采摘、东山高田自然风光”的精品乡村度假游,全力向外推介农文旅环线,石门村即将迎来文旅发展的新机遇。
“古村落保护和利用,需要深挖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当乡村景色更美丽,设施更完善,产业更兴盛,原本想离开村子的年轻人就不愿意走了。”石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俊告诉记者,石门村正大力引导村民自觉遵守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相关规定,有了保护完好的古村风貌,让李白笔下的古村真正“活”起来,才能成为发展文旅产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徐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