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九州纵览  正文
鄱阳湖鱼蟹丰产源自生态理念
【字体: 】【2010年04月29日】【责任编辑:凌洁】【阅读:1759 次】

    河蟹是淡水产品中的珍品,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当人们分享军山湖螃蟹的时候,可曾想过它们的“父亲”是谁,又经历了怎样的“拉郎配”,才能保证蟹种的优良?日前,笔者接连走访了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余干县4家水产养殖基地,了解鄱阳湖人家的“养鱼经”。

    兴建本地良种场 解决苗种难题

    眼前的军山湖正处于静养期,清澈的湖面波澜不惊,湖对岸的村落在烟雨中若隐若现,美不胜收。指着连绵的美景,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科技局局长胡伯玉自豪地说,“从沿湖环境的保护,到大闸蟹的激光防伪标志等等,科技的贡献无处不在。这从常人容易理解的螃蟹育种问题上就可见一斑。”

    军山湖历史上的河蟹是天然状态下自然生长的野生蟹。河蟹在长江入海口咸淡水交界处繁殖后,蟹苗沿长江上溯,进行生长洄游,通过长江进入鄱阳湖水域生长,在包括军山湖在内的鄱阳湖生长成熟后,再顺长江而下,进行生殖洄游,如此循环。20世纪,由于天然蟹苗的减少,鄱阳湖天然水域难见河蟹的踪迹。

    “鄱阳湖水质优良且适合螃蟹生长,总不能因为蟹苗原因坐以待毙吧?”江西省军山湖鱼蟹开发公司总经理赵城珍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参加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购买蟹苗投放到军山湖“人放天养”,但蟹苗的价格一年比一年昂贵,且运输成活率低,军山湖大闸蟹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蟹苗成为一个瓶颈。

    2001年,进贤县科技部门经过科学实验,投巨资兴建了省级水产场“进贤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良种场”,先建立了1万亩河蟹种质资源库,从资源库挑选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性状优良的母蟹,从安徽、江苏等水质较好的大型湖泊挑选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性状优良的公蟹作为亲本,送到沿海定点繁殖,再将蟹苗运到进贤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良种场培育成V期幼蟹和一龄蟹种后,投放军山湖养殖,确保军山湖大闸蟹的品种纯正,解决了异地购蟹苗的苦处。

    倡导生态理念 推行健康养殖

    我们进入余干境内,沿着人工筑起的康山大堤漫步,只见一眼望不到边的湖水蔚为壮观,大堤左侧是漂浮在水上的渔民村庄,右侧斜坡上是成群放养的水牛,渔村风光让人拍手称妙。

    “这左边是鄱阳湖,右侧是面积达12万亩的康山大湖,我们成立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发展‘水下养蟹、水中养鱼、湖边种莲、岸上衍草’的生态模式。”站在内湖边,余干县科技局局长吴志达介绍,余干以“鄱阳湖区域特种水产繁殖体系建设及示范”为载体,研究开发具有鄱阳湖特色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建立“高科技、高标准、高效益”的三高渔业示范工程和产业化体系。

    以余干县瑞洪镇镇郊村3000亩黄鳝乌鱼示范基地为例,前些年,一种名叫诺卡式菌的病菌袭击了这里的乌鱼,死亡率在50%以上,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该县科技部门立即聘请权威专家攻关,找到病因,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研究出有效的防治办法,随后在全县养殖户中推广,挽回经济损失超过2000万元!

    进贤和余干农业科技部门的负责人说,科技健康养殖不再是一个虚拟概念,已在保护鄱阳湖生态和老百姓增收方面见到实效。通过科技谋发展,通过科技保护鄱湖清水,是每个湖区人谨记的宗旨。

    兴科技 促发展

    曾几何时,湖区的农业基础很差。有首民谣形容当时的湖区百姓生活:鄱阳湖边扎篱笆,红壤岗上种庄稼,天晴五日一块铜,下雨七日一包脓。如今,许多外出打工的湖区人都回来选择特色养殖,每到收获时节,满是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究竟是什么引领湖区农民生活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原来通过综合治理,特别是近几年科技部门在湖区实施的国家粮食水产丰产科技工程项目,湖区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镇郊村一片3000亩的生态渔业示范养殖基地,该村党支部书记陶水根介绍,靠着这块特色养殖示范基地,全村老百姓人均收入超过万元。而在十多年前,这块基地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水泽地,经常洪涝,根本长不出什么庄稼。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等项目资金引导下,这片湖区成了百姓的聚宝盆。科技部门在这里广泛实施“生态渔业养殖技术示范及推广”项目,进行“乌鱼池塘高产养殖”和“黄鳝小网箱高产养殖”技术课题研究,极大提高了特色水产产量和质量,全村80%的村民,靠着特色养殖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 来源:中国渔业报  作者:廖军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