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应覆盖流通全领域
【字体: 】【2014年06月17日】【责任编辑:于梅】【阅读:691 次】

    近年来,青岛市花大力气建设肉菜流通追溯体系。目前,该体系已覆盖13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3处农产品[0.11% 资金 研报]批发市场、42处农贸市场、52家大中型生鲜超市等366家单位。记者日前来到青岛,近距离探访流通追溯是如何实现的。

    山东省青岛市南区香港中路的永旺超市肉品销售柜台,销售的猪肉价签上都有一串20位的追溯码。旁边蔬菜的价签上同样有这一串20位数字。工作人员说,登录青岛市肉类蔬菜流通管理平台,输入追溯码,就能查看到完整的生产、流通、终端3个环节的信息。

    基础

    身份真实 信息实时

    青岛市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是在2008年奥帆赛期间食品供应实名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供应商留下的身份信息不能就此浪费,奥帆赛保证食品安全的做法也应为我们所用。”青岛市商务局副局长郭健表示。

    在食品追溯体系建设中,保证信息真实、不断链是关键,而一张小小的IC卡,就是承载流通信息的载体。青岛市商务局蔬菜副食品办公室副主任栾坚介绍,青岛市的肉菜经营者都需要办理一张肉菜流通信息卡,即IC卡。以此为信息载体,包括商品来源、品种、数量、质量、流向及经营者等信息,都能在交易过程中实时传送至城市中央数据平台。

    拿猪肉为例。生猪进入屠宰场时,需要将检疫证明、养殖场信息等录入系统;在屠宰加工过程中,检验检疫、质量检测、无害化处理等信息也将一并录入系统;进入超市销售时,这些信息就像生猪的“身份证”一样随即进入超市的电子结算系统,并生成其特有的追溯码,使用设置在菜市场或超市的溯源式电子秤,就可以随时打印出附有追溯码的电子小票,交易信息同时被传输至网络平台。

    通过互联网,不同节点的流通、交易信息都被实时上传至城市中央数据库。在青岛市商务局的信息大厅,能看到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销售点的实时交易信息,并生成报表信息供进一步分析。栾坚说,有了这些数据,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就可以迅速形成文本文件,提供给食药局、工商局作为参考,并根据区域找到源头并快速封存,将危害降到最低点。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实名登记和数据实时上传的基础上。

    商家

    从陌生到欢迎

    在流通中引入追溯机制,除了需要必要的网络、设备等硬件条件,良好的软环境更是必不可少。首要的就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栾坚说,最开始推广追溯系统时,他们受到不少抵制。“我们遇到过不识字的肉菜摊主,教他使用可追溯交易一体机简直比登天还难。但付出再多的艰辛、耐心也是值得的,因为追溯体系的推广提升了流通行业的整体水平。”

    蔬菜副食品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逄博几乎每天都要与各个农贸市场的摊贩和管理人员打交道。“我们几乎是全天候随叫随到,给他们解决网络、终端交易机等出现的各种问题。”逄博说,慢慢的,这些经营者对可追溯从抵制到欢迎,一些农贸市场的管理者还主动找到我们,要求安装追溯系统。

    在青岛市南区的一家生活家农贸市场,记者注意到,所有销售摊位前都有一台统一的电子秤。逄博说,这就是他们与公司合作自主研制的溯源式电子秤。摊主只要输入相应的肉类或蔬菜代码,一方面可以自动打印附有追溯码的小票,另一方面,这单交易信息就会通过网络传送至市场管理处的电脑终端上,并定时传送至城市中央数据库。

    经营一家菜摊的王霞笑着说,“这套追溯系统已经给我的菜摊吸引来不少熟客。”有些附近小区的居民即使搬走了,骑自行车两三里路都要到这儿来买菜。不为别的,就是买个放心。以前顾客买完菜拎起袋子就走,现在也习惯向她索要小票了。

    逄博说,除了零售商使用的溯源式电子秤,他们还开发了针对批发市场的交易一体机,同样能实现交易信息的实时传输。这些设备减少了大量录入数据的人力成本。

    价值

    精准定制“菜篮子”

    青岛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立初衷是为了确保肉类、蔬菜品质,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但随着体系不断扩展,他们却有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发现:集中的庞大数据量通过分析,可以进一步整合城市食品的配送模式,科学配置流通资源,从而实现流通成本的节约。但这些都得建立在数据真实完整、覆盖全面的基础上。“没有数据支持,政府对城市副食品供应只能凭经验,很难做到精确。”郭健说。

    城市食品追溯体系的建设,与城市信息化水平及管理水平的提升是相伴而行的。栾坚介绍,青岛之所以能在可追溯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与城市信息化管理密不可分。

    栾坚细数了青岛这些年的信息化路程,“我们最初做屠宰管理用的就是‘机打证’;2002年后,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增加,我们又将票证打印系统做了改进,实现打证信息上传,形成了初步的管理;到2003年,开放13家屠宰场进入青岛市区销售猪肉,我们又开发了一个系统,将进入本市销售的猪肉价格、数量、流量进行上报;2007年,上报系统进入零售领域;2008年,青岛在每一个市场建立管理系统,进入实际意义上的追溯程序”。

    栾坚说,城市的可追溯系统须基于管理。相关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如果没有管理,可追溯必然不能成功。“我们最初之所以从肉类着手建立可追溯,就是基于青岛市对肉品的严格管理流程。所有肉品都要经过查验、换证后,才能进入青岛销售,也只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屠宰场屠宰的肉才能进入青岛销售,确保流向每一个零售摊位的肉品都安全放心”。

    除了确保源头安全,青岛市商务局还在不同层级的流通节点上设置检测点:由商务局设立的“菜篮子”质量检测中心对整个城市的蔬菜、肉类安全进行掌控;批发市场检测室实行全批次、全天候检测;农贸市场监测点则对直接进入市场的产地直销蔬菜进行检测。

    青岛的蔬菜肉类追溯蕴含于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将每一点信息汇聚,再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公布。栾坚说,他正准备将追溯系统各个环节可视化,标注在一张数字地图上,做一个让每个人都能看懂的数字化“菜篮子”。

(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