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江淮要闻  正文
从蟹吃生态到生态养蟹
【字体: 】【2009年09月06日】【责任编辑:方格】【阅读:2044 次】

    杨海兵出名,是因为养蟹。他养殖的一只520克的雄性螃蟹,曾在县里举行的螃蟹节上获得“蟹王”称号。目前正是螃蟹生长关键时期,在位于当涂县塘南镇白马村300亩养殖示范基地,他正带领一帮农民工放养水草和螺蛳。他说,养好螃蟹首先要舍得花钱养生态,每亩的生态投入一般300多元。水质好了,螃蟹大了,价格也上去了。

    先养生态后养蟹。杨海兵的养蟹新经验,是今天当涂万户蟹农的追求。殊不知,该县蟹农如此重视生态,是因为经历了“从蟹吃生态到生态养蟹”的悲喜两重天。

    当涂养蟹有两大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上,当涂石臼湖螃蟹曾与阳澄湖蟹、白洋淀蟹并称“中华三只蟹”。另一个优势是,全县有天然水面47万亩。

    上世纪80年代末,该县掀起了一股养蟹热,到1993年达到高潮。天然水面不够用,便挖粮田,蟹吃田面积达4万多亩。当年养蟹赚钱的情形有歌谣作证:“一只螃蟹一担稻,一斤螃蟹一克金。 ”

    到了1994年,河蟹养殖效益开始大幅度下降,所养的河蟹规格越来越小,全县一半以上的养殖户出现亏本。黄池镇蟹农王绪民当年托人贷款3万元挖田养蟹,亏得血本无归。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县河蟹养殖面积从25万亩下降到15万亩,河蟹养殖业止步不前。

    当蟹农们还没明白是咋回事时,县里请来上海的专家“指点迷津”。专家说,是蟹吃生态,导致水环境越来越差,并提出一套以生物修复技术为核心的生态养蟹新模式。 “十五”期间,在县、乡政府的推动下,蟹农们开始实施以生态养蟹为核心的“河蟹振兴工程”。

    由蟹农们在专家指导下创造的生态养殖法,被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王武教授称为 “当涂模式”。其核心就是“种草、投螺、混养、稀放、控水”。种草可净化水质,投放螺蛳等天然动物性饵料可提高河蟹品质,混养滤食性鱼类可改善水质。

    湖阳乡蟹农张辅生去年放养螃蟹25亩,纯收入高达17万元,亩均效益是全县养蟹户中的佼佼者。他的诀窍就是生态养殖,舍得花钱放养螺蛳、水草等。他养的螃蟹,规格都比别人的大,价格自然卖得好。

    生态养蟹肥了螃蟹,更肥了蟹农。当涂螃蟹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获得了出口资格认证,河蟹养殖面积从5年前的26万亩发展到32万亩,河蟹产量从7600吨提高到1万吨以上,河蟹产量已占全省河蟹总产量的1/7,河蟹年产值达5.5亿元,比5年前增产32%,增效50%以上。

    生态养蟹还可防止水体二次污染,河道、池塘等水环境得到了恢复,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当涂蟹农现在终于明白了:没有生态,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吴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