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热点资讯  正文
粮食烘干机渐成安徽乡村新“标配”
【字体: 】【2024年04月12日】【责任编辑:于梅】【阅读:363 次】

  “这几年,我们这的粮食烘干行业发展很快,目前全乡已有7个粮食烘干企业,装配40台左右烘干机,基本满足了全乡谷物烘干的需求。”霍邱县白莲乡乡长李真告诉记者。近日,记者在六安市霍邱县白莲、扈胡、乌龙等乡镇以及该市有关企业走访时发现,粮食烘干机产销两旺,逐渐成为乡村新“标配”。

  李真介绍,白莲乡前些年只有两个粮食贸易企业有烘干设备,农户粮食收割后,以自己晾晒为主。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的兴起,粮食晾晒烘干难题日益凸显。一些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纷纷上马粮食烘干设备,近3年就增加了5个,特别是2022年,该乡在上级奖补资金撬动下,引入社会资金,建成一个烘干中心,有力提升了区域烘干保障能力。

  记者在位于白莲乡珍珠村的霍邱县稻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烘干中心看到,10台容量为30吨的烘干机一字排开,静静等待着即将到来的烘干季。据公司法人潘亮介绍,烘干中心总投资500多万元,政府给予部分奖补,“去年共烘干小麦水稻近1万吨,基本实现了满负荷运转,服务面积3万亩左右”。

  “我之前在湖南做粮食贸易,运营了两个烘干厂。”潘亮说,之所以选择回乡发展,主要是看中了老家在厂房租赁、资金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霍邱作为产粮大县的巨大市场。“目前主要是两种烘干模式,一是为大户代烘干,每吨价格120元左右;二是直接收购农户的湿稻烘干转售。农户大部分选择后者,特别是去年,湿稻价格每斤1.3元以上,从田里直接拉到烘干厂,既方便又划算。”

  烘干机在霍邱乡村的“火热”,白莲乡并非个例。记者日前在该县采访时看到,乡镇道路两旁,隔不了几里路就会有一个烘干厂,特别是一些集镇上,烘干厂房更为集中。以该县扈胡镇为例,目前共有20个烘干厂,合计烘干能力1130吨;而在乌龙镇,这一数字则为11个、1280吨。

  与此同时,烘干机生产企业也同样热火朝天。记者近日在位于六安市集中示范园区的安徽正阳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多个近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组装车间里一片繁忙,每天有10台循环式粮食烘干机被生产出来,即刻发往全国各地。“作为全国销量领先的粮食烘干机生产企业,我们2022年实现销售1100多台,2023年则为2092台,今年有望突破2800台,3年上了3个大台阶。”该公司总经理胡家冀说。

  作为资深的技术与销售人员,胡家冀对霍邱等产粮大县的市场了如指掌。他告诉记者,目前烘干机的用户正在从粮食贸易商向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种植主体转移,拥有自己的烘干设备已成为越来越多种粮大户的选择,而近30%的农机购置补贴以及各地出台的奖补政策也大大减轻了购机负担。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有的乡镇有十几个,有的乡镇还是空白”。

  记者4月10日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全省烘干装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22年享受补贴的烘干机具为730台,2023年则为2994台。截至2023年底,全省拥有粮食烘干机18995台,粮食烘干机械化水平达63%,位居全国前列。“自2022年起,我省就将粮食烘干中心建设纳入‘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十四五’期间在全省58个粮食主产县建设580个粮食烘干中心,全省目前共有粮食烘干中心567个。”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同时表示,全省烘干设施建设“南北差异较大,沿江、沿淮稻麦产区烘干能力较为充足,皖北麦玉产区烘干能力不足,在粮食集中收获季节如遇连阴雨,容易发生暂时性烘干能力不足”。因此建议从市场和政府两端发力,全面提高粮食烘干水平。发挥政府有关部门主渠道作用,完善粮食烘干、储备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补贴力度,助力烘干服务主体健康发展。

( 来源:安徽日报农村版  作者:程茂枝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