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优良的农业生态环境。 陈立松 摄
漳湖镇花芯藕采摘区。吴 潇 苏双杰 摄
近年来,望江县紧跟中央农业强国战略部署,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坚持“姓农、务农、为农、兴农”宗旨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走出了一条依托资源优势,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加快融合一、二、三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2022年4月,望江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经过前期准备和一年多的建设,产业园在现代农业发展体系、联农带农机制、农业科技支撑、产业集聚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打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望江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雷池镇收割机在田间开展收割工作。徐 光 沈 凡 摄
节约集约 铺实乡村振兴路
为加快土地流转工作,望江县赛口镇大河村以实施乡村振兴为总抓手,率先在全县实现整村土地流转,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提升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让原有资源变成“活”资产。
赛口镇大河村水系发达、土地肥沃,拥有粮田面积10000余亩,是全县九个万亩圩口中,由单个村形成的独立万亩圩口之一,也是我省“两强一增”示范基地。大河村凭借先天优势成为望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赛口核心区。
大河村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村党支部书记曹太宏介绍,这里曾是全移民村,村情复杂,干群关系不密切,加上年轻人多外出务工,老弱群体成了农村主要劳动力,导致农村耕地浪费、荒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薄弱,老百姓收入低等现象。
“要搞活农业,土地必须流转起来。”赛口镇党委书记金文新说,在此过程中需发动群众参与、整村推进。如何发动群众、赢得群众信任成了大河村两委的头等大事。起初,大河村在赛口镇推行“板凳会”的契机下,发动党员、村两委、村民组长、村民代表、种粮大户等化身“宣讲员”,收集群众问题并及时回复,做通群众思想工作,争取群众支持。
最终,按照村党总支抓总、村干包组、党员包户的作法,经过100多个日夜和300多场“板凳会”,全村101名党员和村民代表带头签订了土地流转同意书。“全村12087亩土地全部流转,村集体占股51%,吸收8名种植大户为公司股东。”曹太宏介绍。
为了平衡村集体、种植大户和散户农民的合理收益,大河村申请注册了“安庆大河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实行由村党总支领导下的“党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工作模式,逐步形成了村集体领导、公司化经营、合作社参股、农户入股分红的现代化发展格局。
“以前只有两三百亩土地,东一块西一块,比较分散,不好耕种。”大河村种植大户笪铜强说,公司成立后,他的土地种植面积增加至700多亩,统一机械化作业既省力高效又节约成本。
望江县耕地流转总面积64.28万亩,流转率为67.79%,规模种植面积48.25万亩,比重达76.8%。未来,该县将以大河村的模式为示范,在全县加快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望江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赛口核心区。檀竹兵 段升龙 摄
全域提升 完善“一站式”服务
秋风起,稻花香。走进望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太慈镇核心区,田野里稻花飘香、稻浪滚滚,呈现出一幅金秋丰收新图景。
太慈镇新农人任火明一辈子与水稻种植打交道,他介绍:“现在种田就一个字‘安’。”“安”即安逸,而这背后正是近年来望江县深入推进“两强一增,科技助农”的真实写照。全自动的水利系统在高标准农田进行灌溉,农技人员定时定期到田开展技术指导,种好粮食直接送到烘干公司。除了这些,稻田共生产业也在不断提质,稻田鸭到稻田虾,稻田鸭子产出的蛋到皮蛋加工,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农业产业园、农业大县在三农政策扶持下走上了振兴大道,迈向三产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为了更好地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园服务,望江县在完善配套烘干公司和订单种粮基础上,建立了第一家全程农事社会化服务中心,着力推动公益性、经营性相结合的服务平台,提升农业作业的薄弱环节,发挥农业全域机械化优势,打通农业综合服务“最后一公里”。
正如太慈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徐劲松所说:“农业产业园将在农事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让稻田路走得更加宽阔。”每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年累计作业服务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直接服务当地种田人,基本实现了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秸秆处理、烘干、加工”全程机械化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完善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服务,实现联农带农,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促进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联农带农 铺设产业增收路
立秋时节,望江县杨湾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美景如画,水稻长势良好,颗粒饱满的高粱穗迎风摇曳,处处涌动着生机和活力,让人期待近在眼前的丰产丰收。
杨湾镇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项目自2022年启动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整合财政资金900万余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1400多万元,引进2家民营企业投资入驻,灵活多样的资金流保障了园区持续建设发展。如今产业园内已建有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全程农事社会化服务中心及水稻产地初加工、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等产业平台,迈入了“智慧”“绿色”“创新”转型发展之路。
在杨湾镇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厂房里,工人们正忙着打包,将收回来的农作物秸秆搬运、装车,忙碌且有序。待装车完毕,开机械的鲍师胜师傅将打捆好的秸秆运输到仓库进行下一步加工的准备。“每个月底薪能达到7000元,一年下来我能有七八万元的收入。”丰乐村的鲍师胜在家门口找到这份工作,每天干劲十足。
在杨湾镇,有不少村民和鲍师胜一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这是杨湾创新投资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助推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效。
农业生产条件的极大改善,筑牢了粮食丰产丰收的基石,助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今年杨湾镇水稻种植面积高达6.5万亩,沿G347国道集中打造形成了以曾墩、杨闸、杨湾、丰大4村为主的2.2万亩优质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核心区,预计增收3080万斤。镇党委政府还积极放大基层党建“书记项目”效应,大力推广“公司+基地+专业大户”等合作机制,推行“订单+分红”“入股+保底+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逐步形成以水稻种植基地为龙头、育秧中心和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种粮大户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园区带动长期就业1500多人,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群众稳岗增收的发展目标。
县所合作 汇聚创新动能
在望江县中棉所长江科研中心,一座5000平方米的农业综合实验楼正在加快建设。望江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科创中心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长江科研中心(简称中棉所长江科研中心)的基础上优化建设。建成后,该中心将成为集农业科研、示范推广、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农业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平台。
中棉所长江科研中心成立于2016年11月,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与望江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科研单位,是中棉所和中国农科院在安徽省的重要科研平台,为长江流域农业科研示范推广提供助力。
在中棉所长江科研中心油后直播棉试验示范基地看到,每一垅棉花都挂着编号,高低、花色、叶片都不一样。据中棉所长江科研中心负责人周克海介绍,这是中心培育的棉花品种,共有300亩实验基地,分别种植玉米、水稻、油菜、大豆、瓜果蔬菜等农作物,利用望江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科创中心平台,把先进的品种、技术等科研成果及时引入望江。
近年来,中棉所依托长江科研中心培育了棉花、油菜等农作物新品种15余个,中棉所长江科研中心在望江开展油菜、棉花等农作物的全产业链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累计推广棉花、油菜等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数达十万亩。
为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附加值,该中心引进国内先进的纯物理压榨菜籽油生产线,提高菜籽油品质与价值,注册了“望油香”等品牌,为望江的油料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目前,望江县已引进7家省级以上科研单位参与产业园建设,稻油良种覆盖率99.2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3.35%,园区专业技术人员148人,获批安徽省科技重点项目、创新创业示范基地3个,望江县粮棉油产业科技特派团获评“安庆市标杆团”。
藕虾共养 铺就生态致富路
初秋时节,在望江县漳湖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六合村藕虾综合种养合作社基地里,荷香满塘,一派丰收景象,眼下正值花芯藕上市的时节。“现在采的花芯藕品质好,市场供不应求,每公斤能卖到20元。我这350亩基地, 藕虾年产值预计200万元。”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藕虾基地负责人邓正江的脸上。
花芯藕采摘是门技术活,社员们下到齐腰深的荷塘中,找到蜷缩成卷的荷叶,手顺着荷叶茎伸进淤泥中去探寻,将藕从淤泥中抽取出来。“荷花尖子朝着的方向,一般就是花芯藕生长的方向,顺着摸,慢慢拽,藕就拔上来了,十分鲜嫩。”采摘的社员王中明说。
近年来,六合村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引进“藕虾生态互补共生模式”项目,让一亩地产出双份收益,打造村里的富民产业。漳湖镇现有藕虾综合种养基地面积2000亩,年产值达700万元。“藕虾共养”不仅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项目帮助当地100多名农户解决就业。农户月均收入约2000元,村民孙登明就是其中一员,他将6亩多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同时在合作社务工,一手拿租金,一手拿工资,收入可观。
漳湖镇围绕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建设,坚持“一村一策”,根据各村的班子现状、村集体经济状况、特色农业基础等实际情况,引导农户有序流转土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集体经济快速增长,加速农业转型升级。“我们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领头雁’作用,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让农民有事干、有钱挣,助力乡村振兴。”该镇党委书记曹波说。
农技服务 促进成果转化
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望江县雷池镇通过建设基地、中心等措施,创新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新农技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望江县雷池镇合成圩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光辉感慨道。他既是大户也是合作社负责人,2016年曾与30多户大户联营成立了合成圩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为社员和周边农户提供农机订单作业、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农事服务。
除了提供农事服务之外,雷池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还定期对在田作物进行管理和指导,“我们每周安排技术员定点定位下田,调查农作物病虫害情况,发现病虫害等问题会及时上报到望江县植保站,再统一发布病虫害情报及应对方案。”该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虞毛华说。
目前,望江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拥有乡镇技术推广服务站6家、水稻社会化服务组织10家,基本形成以政府推广为引导、社会化服务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有效促进科技成果在园区转移转化。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方明 陈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