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基层一线  正文
舒城县: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字体: 】【2024年03月19日】【责任编辑:紫雨冷月】【阅读:1231 次】

  舒城县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县建设,积极创新农业产业组织模式,聚焦藏粮于地、注重科技赋能,强化利益联结机制,筑牢“舒城粮仓”地位。2023年,舒城县实现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粮食托管面积14万亩,涉及小农户4.59万户,亩均增产200斤,增收300元,农户种植成本降低达10%以上,使舒城农民和乡村在建设农业强县进程中进一步实现包容性发展,促进了全县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

  完善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给农民吃下“定心丸”。一是坚持集体所有权。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县22个乡镇(开发区))394个行政村,确定发包方7259个。二是稳定农户承包权。向全县22.08万户农户发放了承包合同及承包经营权证。二是放活土地经营权。建立一整套土地流转奖补、指导价格形成、合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2023年全县总流转土地55.98万亩,流转率达65.5%,300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49.86%。

  持续提高精耕细作水平,给大户选好“强芯片”。一是优选粮食品种。全县推广粮食种植新品种新模式,主推水稻6个、玉米1个、大豆1个品种。二是单一种植模式。创建单一品种规模化种植整建制乡镇,建立小麦万亩示范片和水稻单一优质品种万亩示范片。粮食主产区乡镇示范片统一制定种植计划,探索形成“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的产加销一体化模式,推进“一村一品种”“多村一品种”,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三是多种粮种好粮。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4万亩、产量36.8万吨。发展早稻4.2万亩,发展优质专用粮食80万亩。

  加快推进高质农田改造,给农机铺设“康庄道”。一是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化现有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管控,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2023年全县新增耕地2994.93亩。二是建设高质量农田。通过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小田变大田”改造等工程,全县累计建设高质量农田62.8万亩,占耕地面积78.44%。三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开展沟渠路网涵闸改造提升,促进土地“集碎为整”,提高土地规模化水平,为农业生产托管整村式推广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持续提升农业机械水平,给大户用上“铁装备”。一是提升装备。截至目前,全县建有水稻育苗中心37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6座,拥有插秧机538台,旋耕机1303台、收割机938台、烘干机624台,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达3.9%,全县农机总动力达93.7万千瓦,全程机械化率达到89.5%。二是组建队伍。全县建立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42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5家,2023年与种植农户签订全程机械化作业托管合同105份,实现全程机械化托管。三是科学指导。推行“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为托管主体提供耕、种、防、收等全程机械化服务以及农资统购、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机手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具备条件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开展订单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推进粮食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农业服务监管力度,给主体戴上“紧箍咒”。一是制定服务标准。先后出台《舒城县农业生产“大托管”试点工作方案》《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标准指引》等多项制度,规范粮食生产耕、种、防、收全过程托管、多环节联合托管和单环节托管等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和技术规程,强化制度运行。二是加强主体管理。全县在库社会化服务主体393个,均实施“名录库”管理,通过建立进入和退出机制,强化行业管理,并根据主体服务质量,建立信用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及时将服务面积、服务质量不达标的服务组织清退“名录库”,并追究其违约责任。三是落实资金支持。2023年,舒城县对全程机械化基地开展的4万亩水稻育插秧生产补助280万元,对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实施主体补助资金达916万元。四是构建监管机制。成立村级托管监管小组,构建了“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组织+监管小组”的“一委托、一托管、一服务、一监管”的监管机制,全程监督托管服务。

  建立托管信息服务平台,给农业装上“智慧脑”。一是建立数据化平台。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集约化水平,借助小微权力“一点通”平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等现有平台,发布托管信息,开展服务监督。二是引导主体上线。鼓励有实力的社会化服务主体参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与信息服务平台对接,拓展平台服务功能,实现托管服务“一网通”。三是开展信息联通。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将线上托管供需信息与线下订单种植、农资供应、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相结合,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闭环。

  (来源:舒城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