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头条关注  正文
安徽:打通全流程 让服务更智慧
【字体: 】【2021年03月15日】【责任编辑:于梅】【阅读:1272 次】

  大地回暖时节,正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期。

  “听气象专家说,马上会有一场雨。这个时候施肥,小麦就能在下雨时充分吸收养分。”近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村民雷修春正忙着整地施肥。前两天,宿州市气象局春耕春播服务小组的农业气象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种植户提供近期天气信息,并建议抢施小麦返青肥。雷修春听从建议,加快了农事节奏。

  享受到精准气象服务的,不止雷修春一户。近年来,安徽省气象部门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打通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流程,全方位的气象服务正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受益。

  让灾害性天气“无处遁形”

  “筐都堆稳了,绳子收紧点,这一批马上就运完了。”阜阳市阜南县新村镇,王梅站在运输芦蒿的货车旁边,一边装运货物一边说。她身后的大棚内,工人们忙着采摘、分拣新鲜的芦蒿。这里是当地有名的芦蒿种植基地,种植面积万余亩,产值超过2亿元。

  像王梅这样的芦蒿种植大户,此刻都在争分夺秒地将新鲜芦蒿运往南京、武汉等地。“多亏及时的气象服务,年后这场降温我提前做了准备,不然芦蒿就冻坏了!”王梅感慨,自动气象站建在基地里真是太方便了。

  今年春节前后,阜南县出现强降温天气,给芦蒿的采摘、运输带来不利影响。县气象局利用前期安装在基地的自动气象站,针对芦蒿怕冻害、保鲜期短等特点,积极开展精细化特色服务,充分利用气象防灾减灾微信群、手机短信平台等渠道发布天气实况和预警信息,提醒种植户提前加固大棚,做好御寒准备。

  近年来,安徽气象部门不断加强农田自动观测、作物实景观测等智能化观测网络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建成65套农田实景与小气候观测系统,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农业气象智能观测网。安徽气象部门还联合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建成宿州、合肥、宣城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在淮北、江淮、沿江江南片区遴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共建成8个气象服务示范推广基地。

  释放丰产增收的“天气红利”

  “气候品质评价工作让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去年公司生产的1.5万斤桐城小花干茶叶,共增值45万元,经济效益明显。”安徽文茶农林发展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孙靖涵说。

  围绕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农产品增产增收,这正是安徽省气象局坚持趋利避害并举的关键一招。

  在探索实践中,安徽省气象部门聚焦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关键技术研发,先后研发了稻米、茶叶、砀山酥梨等农产品的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完成寿县芍陂大米、桐城小花茶叶、霍山黄芽、砀山酥梨等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和溯源工作。同时,聚焦粮食安全,融合应用延伸期天气预报与病虫害数据,优化主要病害气候风险预报模型,在2020年小麦赤霉病防治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省气象局重视优化农业气象服务科技研发平台,筹划申报省科技厅“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与风险转移实验室”;积极参与省农科院“江淮稻-麦周年丰产高效与避灾抗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充分发挥了科技对气象业务的引领作用。

  打造种植大户的“随身管家”

  走进芜湖市鸠江区白茆镇芦玉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永贵精心打理着毛豆、辣椒。在他看来,合作社的蔬菜长得这么好,气象服务功不可没。

  去年7月,一场强降雨袭击芜湖市,芦玉蔬菜专业合作社当季种植的茼蒿、辣椒等受灾,经济损失严重。芜湖市气象局了解情况后,及时联系到刘永贵,并利用惠农气象App数据,帮助找到蔬菜患病的病因和防治方法,合作社得以恢复种植。

  一款气象App,为啥能给患病蔬菜“把脉问诊”?惠农气象App和农业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农气徽云”、智慧农业气象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将“基础信息多源采集、服务产品智慧加工、多种渠道精准发布”智慧服务流程串联起来。农户通过App能随时随地获取自己周边的智能网格预报预警、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农用天气预报及农业科技等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安排农事活动。而新开发的“惠农气象-专家视频”模块,实现了农户和专家的远程互动,专家可线上“面对面”为农户支招。

  (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作者:孙毅博、陈金华、陈星、毕靖钰、岳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