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9/5 11:57:24
水稻纹枯病 [图1]水稻纹枯病—叶鞘暗绿色水渍状病斑 上一张下一张 世界各产稻区均有发生。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使水稻结实率低,瘪谷率增加,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0%~30%,发生严重时,减产超过50%。 为害症状:[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鞘,叶片次之,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1)叶鞘。叶鞘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期扩大呈椭圆形,似云纹状,常多个病斑融合成大斑纹。条件适宜时,病斑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天气干燥时,病斑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可导致植株倒伏或整株枯死。(2)叶片。叶片症状与叶鞘病斑相似,发病严重时,呈污绿色枯死。潮湿时以上病部均可见白色蛛丝状的菌丝,后期菌丝集结形成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菌核,黏附在病斑上,易脱落。 病原物:[病原]病原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mk,属担子菌亚门。(1)形态。菌丝幼嫩时无色,老熟时浅褐色,有分枝,分枝处缢缩,在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初为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有少量菌丝与寄主相连,靠病斑的一侧稍凹陷。菌核大小不一,明显分为外层和内层,外层由10~30层死细胞构成,约占菌核半径的1/2左右。菌核具有萌发孔,菌核形成过程中通过萌发孔排出分泌物,菌核萌发时菌丝也由此伸出。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着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2)特性。菌丝生长温度为10~38℃,最适pH值为5.4~6.7。光照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菌核在12~15℃时开始形成,在30~32℃时形成最多,超过40℃很难形成。菌核有很强的生活力,在干燥田里5个月仍有90%以上存活,21个月后还有50%以上存活,水淹半年也有33%存活。在土表、土下及水中越冬的菌核成活率较高。菌核在27~30℃和相对湿度95%以上时,1~2天就可萌发产生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日光能促进菌核形成。条件适宜时,当年新生菌核不需要经休眠期或成熟期,即可萌发致病。③丝核菌菌丝融合群。茄丝核菌有12个菌丝融合群。水稻纹枯病主要为茄丝核菌第1菌丝融合群(AG-1)。在AG-1的各菌株间,其致病力也存在差异,可按病菌的培养性状核致病力划分为3个型,即A、B、C型,A型致病力最强,B型次之,C型最弱。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所需时间来看,R.solani AG-1和AG-4较快,而双核丝核菌AG-Bb较慢。在PDA上23℃条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时3天,AG-4菌核形成需3~4天,AG-Bb菌核形成需3~4天。 侵染循环:[侵染](1)越冬。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稻田里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稻草和田边杂草上越冬。(2)侵染。漂浮在水面上的菌核粘附在稻株基部的叶鞘上,萌发菌丝侵入叶鞘组织,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斑上形成的菌核随水漂浮,或靠菌丝蔓延进行再侵染。早稻菌核成为晚稻主要的病源。 发生规律:[发生规律](1)寄主抗病性。籼稻最抗病,粳稻次之,糯稻最感病;窄叶高秆品种较阔叶矮秆品种抗病;一般迟熟品种最抗病,早熟品种最感病。(2)感病期。孕穗至抽穗期为发病流行盛期,这一时期内最容易染病。(3)气候。气温28~32℃,连续几天降雨,田间湿度在100%,最有利于病害的流行。(4)栽培因素。长期深水灌溉发病严重;水稻生长繁茂,组织柔软,田间郁闭,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蔓延。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春耕灌水耙田时,捞去浪渣浮沫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及时铲除田边和田间杂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分蘖期浅灌,中耕后适当灌水,分蘖盛期后及时晒田,孕穗后实行干干湿湿的管水原则。(2)化学防治:水稻栽后15~20天,亩用20%稻脚青250克拌细土400千克,均匀撒入水稻田内。孕穗期和齐穗期喷施5%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或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禾枯灵1 000倍液,隔10~15天后再喷1次。也可用25%敌力脱乳油2 000倍液,或26.5%满穗悬浮剂3 000倍液喷雾,只需用药1次。还可以选用(亩用量):45%代森铵水剂36~54克,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100克,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10~120克,或23%络氨铜水剂3.1~4.6克,或5%井冈霉素A可溶性粉剂3.5~5克,或28%多•井悬浮剂42~56克,或4.5%碱铜•井水剂4~5.3克,或12.5%井冈•蜡芽菌水剂3.75~6.25克,或50%井•噻•杀单可湿性粉剂60~75克,或40%井冈•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2%井•烯唑可湿性粉剂4.8~7.2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8~6.25克,或16%井•羟烯腺可溶性粉剂4~7克,或或25%丁•井可湿性粉剂10~12.5。